【2017-12】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若干构想

【2017-12】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若干构想

全国文化中心是党中央明确的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之一。加快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是北京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结合北京文化特点和时代发展要求,就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出以下构想。

倾力打造“一核两高多元化”的首都文化内涵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应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力打造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创作高地,推动形成海纳百川、百花竞放的多元化文化形态,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京华大地大发展大繁荣的新风貌。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方向。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首要的是要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现首都文化、大国文化,在国家文化建设中体现指向性、引领性。为此,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为全国思想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在文化中心建设过程中,应通过加强理论阐释、融入城市治理、树立“北京榜样”,使北京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全国文化中心应有作用。

打造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创作高地。北京作为首都,要更好地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展示交流和服务保障功能,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特有魅力,应全力打造两个创作高地:一是哲学社会科学高地,二是文学艺术高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实践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理论和现实上亟待回答的问题,新形势下首都改革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问题需要进行理论研究和破解。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责无旁贷地应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努力贡献出更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这方面,应充分发挥北京高等院校、社科院所的优势,创新学术管理体制机制,营造包容、多元、开放的学术氛围,着力提升学术原创力,不断推出更多具备全国和世界影响的社科理论研究成果,体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高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无论是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建立还是民族精神的塑造,都与文学艺术不无关系。推动首都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更多反映国人审美需求、体现中华文化精神、讴歌伟大社会实践的优秀作品,推出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艺术震撼力强的精品力作,以充沛的激情、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刻画,讲述好一脉相承的京韵故事、传递好生生不息的中国声音,实现从“高原”到“高峰”的突破,形成全国文艺创作的晴雨表。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人才队伍。

呈现百花齐放的多元化文化形态。文化展示形态包括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传统文化和精英文化构成要素,要充分展现首都多元化文化形态,应坚持做到“四个立足”:一是立足传统脉络,充分提炼和精工打造以红色文化、坛庙文化、京味文化、皇城文化及宗教文化为主体的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精品。二是立足成就展现,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发展史,从全新的视角展示以首都城市建设、乡村发展、精神文明创建领域辉煌成就为内容的首都现代文化。三是立足百姓生活,丰富和推广包括京味饮食、知名老字号、会馆曲艺、田园观光、山水游览为代表的大众型消费文化。四是立足网络科技,加快形成体现时代风采、充满北京要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首都网络文化。鼓励文化形态的丰富和创新,拓宽首都文化的展示平台和传播路径,增强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前端引领水平。

在建设实践中处理好“五个关系”。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一次伟大实践,在建设实践中必须牢牢把握住“首都文化是大国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定位,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切实发挥首都文化应有的软实力作用。一是处理好弘扬中华文化和展现北京文化的关系。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应始终坚持弘扬中华文化这一立足点和出发点,将展示北京文化作为重要手段和主要方法,充分运用北京文化要素,全面、深刻地展示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同时,牢记首都引领全国的职责,运用北京文化资源,为作为中华文化组成部分的其他地区文化,搭建好在京展示的平台,共同丰富、创新中华文化的内涵与形式。二是处理好坚持文化自信和学习优秀外国文化的关系。中国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在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过程中,应始终彰显中华文化的精髓和风采,讲清楚中华文化中沉淀的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阐释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和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社会主义特色。同时,也要尊重其他民族在实践中孕育的其他先进文化,学习掌握其精神实质并将其吸收、融入到中华文化之中;主动学习符合当代科技发展和现代化趋势需要的文化创作方法和传播方法,增强中华文化对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三是处理好文化建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应首先考虑文化的社会效益,并在创作、传播、评价等方面将其最大化。要坚决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违背文化建设自身规律,放纵粗制滥造文化产品,损害中华文化整体形象和影响力。四是处理好实体文化建设和网络文化建设的关系。实体文化建设和网络文化建设是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各有侧重、缺一不可。应将实体文化建设与北京城市建设相结合,将其作为首都建设整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在空间布局、场所设备、资源调配等方面均予以顶层设计和前期研判。同时,需清楚地认识到网络文化无可比拟的创造力和影响力。在这方面,要运用好首都网络科技优势,有所作为、主动作为,积极转化优秀实体文化产品,努力创造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以此为主力军占领网络文化阵地,促进实体与网络两个领域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完成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整体布局。五是处理好发挥地方作用和争取中央支持的关系。北京建设的文化中心是面向世界的全国文化中心,仅靠北京市自身力量是不够的,既需要北京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需要争取中央的政策支持。既需要北京市属文化社科院团发挥主力军作用,也需要凝聚央属、部队文化单位及高校力量。在这方面,北京市应认真深入研究,对文化中心建设过程中哪些是本市自身能做的,哪些是中央事权要进行厘清,列出清单,争取中央大力支持,明确中央和本市在文化中心建设方面的各自事权。参照上海自由贸易区等方面的做法,积极争取中央授权北京在文化建设相关领域先行先试,对一些需要中央审批的文化产业权限下放北京批准实施。通过行业联盟等方式使在京央属、部队及高校的文化、出版、影视、社科院团与北京地方相关部门形成一体,形成合力,共同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发力。

推动形成“一城三带多园区”的文化空间布局

北京具备浓郁深厚的历史文化、山水相依的自然景观、结构鲜明的产业集聚和协调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这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资源底蕴,要在统筹做好老城文化传承保护的基础上,凸显三大特色文化带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多元化格局。

深度挖掘老城文化底蕴。首都强大的文化吸引力主要体现在古都文化、京味文化和红色文化中。加强老城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和利用,需深度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传承与保护古都文化,要利用北京中轴线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加强包括百街千巷、寺院牌坊、文物古迹为主要对象的历史空间修缮,形成街区风貌“点线面”连片保护的整体格局,实现历史与现代“一脉中轴贯南北”的交相辉映。京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缩影,要促进以“天地日月农”五坛和历代帝王庙等为代表的坛庙文化,以全聚德、吴裕泰、同仁堂等为代表的老字号文化,以北京宫灯、景泰蓝制作工艺和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等为代表的“非遗”文化三大体系发展,扩大“古韵深处尽芳华”的品牌承载力。挖掘与开发红色文化,要推动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长安街东西沿长线辐射周边的纪念场馆等本体保护,深度挖掘隐于城区街巷胡同的革命旧址与名人故居资源开发利用,通过有展览、有实物、有故事的立体传播方式,让红色革命基因、爱国主义教育、重大纪念活动与首都时代风貌融合共生。

协同推进三大文化带建设。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共同构成了“刚柔并济、山水相依”的景观资源和人文历史,三条文化带不仅彰显出古都历史文化名城缩影,也是推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一是加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发挥北京作为大运河北端终点的带动作用,抓住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机遇,既要做好包括北运河故道、玉带河故道、明清通惠河三条古河道遗址的考古、挖掘和整理工作,又要结合京郊水源上游区域实际,做好水清岸绿、宜观宜景的河道流域水体综合治理,更要通过堤岸河庵串珠成链等手段,做好大运河文化带两岸的民俗保护和漕运通航恢复工作,让“千里运河通惠始”的历史光彩重新焕发。二是推进长城文化带建设。长城北京段全长629公里,是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活化长城文化带,应在遗址抢救性修复加固基础上,以建设长城国家公园为契机,对包括延庆八达岭(水关),昌平居庸关,密云司马台和怀柔慕田峪等在内的长城旅游市场资源群进行保护性开发,推进长城遗址沿线街镇民居、古旧商道、关隘古城从整治修缮转化为内在历史价值的再激活与再提升。三是推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西山永定河文化作为枢纽和节点,北与长城文化带衔接,东与北京老城区文化带相邻,中间则以“三山五园”历史遗迹为核心,具有结构的复杂多样与鲜明的景观特征。对包括以香山、玉泉山等为代表的“大西山”文化,以金河、万泉河等为代表的水域文化,以颐和园、圆明园(景泰陵)、明十三陵为代表的皇家园林文化和以潭柘寺、卧佛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资源进行整体性利用,采取搭建科技观光和数字实景演示等方式,让“京西古道兴商旅”的深邃历史变成融山川地理和风土人情于一身的首都文化旅游综合体。

集中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多园区。一是打造魅力外溢创新区。依托朝阳、海淀、石景山、怀柔、通州等区的文化、金融、科技领域优势,推动文化艺术、影视传媒、动漫游戏、数字出版及设计服务等行业资源有效聚集,大力推进CBD-定福庄国际传媒产业走廊、798时尚创意功能区、石景山中国动漫产业基地、中国(怀柔)影视基地及宋庄艺术小镇等文化特色园区发展,以项目带动上下游关联产业形成错位式发展,形成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高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和孵化园区。二是构建国际展示交易区。依托怀柔雁栖湖国际会都、顺义天竺临空文化保税区与温榆河畔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的“桥头堡”优势,加快构建包括文化产品加工退税、物流运输中转仓储、外贸合资企业特许入驻及免税文化产品租赁在内的北京国际文化集中展示商务平台;推动东城美术馆-隆福寺、朝阳潘家园等高端艺术品引进、买受、拍卖、鉴赏产业链一体化组合式发展,形成艺术品市场国际投资和藏品交易的核心增长极。三是发展娱乐消费休闲区。着眼于城市新型文化休闲产业功能区,推进包括昌平国家大马戏院、北京魔术城、未来文化城在内的品牌资源建设;强化房山、门头沟、密云、延庆等远郊生态涵养区域内传统村落、民俗文化与自然山水多种元素融合式发展,打造文化与绿色生态交织一体的花园式观光园区。

大力探索“一体四融多支撑”的创新发展模式

北京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应在现有工作基础上,通过创新文化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京津冀文化一体化发展,积极促进文化与旅游、体育、科技等相关领域的融合发展,健全完善多方位的政策配套体系,形成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强大合力。

推进京津冀文化一体化发展。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是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提供发展示范样板、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的必然方式。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也需要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道路。应充分发挥三地在空间环境、文化资源等方面的各自优势,将天津曲艺文化、海河文化,河北民俗文化、燕赵文化等优秀文化形态,与北京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文化样式更丰富、更具吸引力的京津冀大首都文化圈,提升跨区域文化发展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引导力,为全国区域文化建设提供样板。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制定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政策措施,建立文化交流、创造展演、品牌联动等运行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三地在公共文化、文物保护、文艺展演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挖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共同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结合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对接协作,打造分工协作、互利共赢的文化产业群。加快推进文化市场一体化进程,清除制约发展的区域壁垒,建设统一开放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文化产业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实现文化建设的融合式发展。一是充分发掘北京旅游资源优势,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二是充分发挥北京体育资源优势,推动文化与体育的全面融合。应充分挖掘北京奥运资源,提高现有体育场馆的利用效率,为开展演出、展会等文化活动提供场所。推动文化创意要素向体育产业渗透,大力发展户外、极限、电子竞技、体育演艺等体育休闲娱乐产品,着力打造体育休闲健身、竞赛表演、体育传媒、体育动漫网络等产业群,带动网游手游、虚拟赛事等相关文化产业发展,丰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内涵,形成新的产业发展链。三是充分利用北京科技资源优势,促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北京要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提升国际影响力,应大力整合丰富的文化、科技和人才资源,积极搭建文化科技引擎驱动平台、文化科技融合转化平台、文化技术支撑应用平台、文化科技融合体验平台,彰显首都文化资源和现代科技融合创新的丰富魅力。四是加强沟通交流与互利合作,推动各类文化资源在京融合。北京应利用作为首都和国际大都市的区位优势,以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为主线和载体,充分调动全国各方面力量,吸引国外优秀文化团体来京交流合作,共同推进文化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北京地区群众文化基础好、文化设施完备、引领辐射作用强的文化中心优势,加强与中央文化院团、部队文化单位、高校文化团体的共同协作,促进优秀文化资源在北京地区的合理流动与配置,共同打造文化中心功能核心层。加强文化输出与国际文化交流,讲好北京故事、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吸收借鉴国际优秀文化成果和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与支持,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完善文化建设的配套政策体系。主动搭建起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的“四梁八柱”支撑机制、协调配套的引领机制和功能完备的管理机制,让首都丰厚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文脉轨迹拥有更多的传承载体、传播渠道和传习人群。一是完善金融税收扶植政策机制。采用税前加计扣除,税种征收调控形式对重大前沿与示范应用项目反哺。发挥首都总部金融优势,构建银企联席融资平台,鼓励ETF、PPP和天使投资等绿色金融产品参与小微企业金融互助、信托典当和再担保服务,实现文化金融与保险增信融合的资本运营模式。二是构建灵活的用地保障机制。优化用地投放政策,利用疏解腾退的工业厂房、仓储用房资源,通过转让划拨、协议置换和出资租赁等差异化供给方式,惜土如金地合理规划“众创空间”规划布局,引导文化产业项目向无污染低能耗、产城融合与军民融合转化。三是倾力打造产业结构支撑机制。优先支持线上与线下、孵化与展示相结合的市场营销模式;搭建开放包容、交融互鉴的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平台和“一带一路”国际交流耦合平台,打造一批适应共享经济和长尾经济的产业集群,释放大中型文化企业骨干竞争力。四是实施多元化法人结构治理机制。促进企业经理人市场化选聘和独立开展经营管理。鼓励采取与非公经济组织等多种经济成分相互持股,带动和提升国有文化资产运营动力。五是创新“专精特新”市场价值释放机制。促进一批动漫产业从“北京制造”迈向“北京智造”;提升一批具有广阔前景的本土剧目在央视主要频道、多语频道和北京卫视黄金时段首轮播出占有率;投放一批优秀影视作品开拓海外发行市场和版权交易;拥有一批具备优质观演视效、交互体验和智慧对抗的电子竞技场馆与搭载核心元数据的电竞、游艺终端。六是培育本土领军英才成长机制。通过筑巢引凤、聚才引智的“创脑”工程,组建一批产学研用一体化重点实验室,培育一批核心技术骨干和顶尖管理团队,打造高端人才市场聚集地。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均衡、德艺双馨的传统曲艺振兴队伍,让包括京剧在内的“皇城”文化活起来、传下去。七是推进公共文化惠民机制。大力繁荣京郊农村文化空间,讲好乡情村史,形成留得住、唱得响、舞得起的“农民大舞台”。拓展“书香北京”、一刻钟读书圈覆盖半径,鼓励传统书店向复合型消费体验和“纸电共赢”转型升级。推动泛在、安全、高效的新一代台网、报网融合模式,加快实现数字新媒体“中央厨房”产业体系。八是完善现代化市场监管机制。发挥文化行业自治组织在会员自律、行约调解等方面“减震器”功能,借助北京文化综合执法改革,推进以信用为核心的文化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构建择优劣汰的市场环境。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