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化自信是一种怎样的自信?(2)

中国的文化自信是一种怎样的自信?(2)

摘要: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话题,我确实是有点着急。中央政府从未像现在这样谈文化这么多、这么广泛、这么重要,自命为文化人或被认为是文化人的我们,应该有所回应——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什么?

在前进中自信,在学习中自信

朝花周刊:我们怎么看待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问题?

王蒙:现今我们碰到的问题是古老文化的现代化。这种转化是指,要使封建文化与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前现代的精神资源转化为现代化的精神财富。发展是指,要摈弃相对保守滞后的文化,以建设适用于科学思维的、汲取了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的、符合人类发展方向的前瞻性文化体系。这件事做得好,将使中华民族受益无穷,并为世界提供范例。

文化有相对稳定性、生活嵌入性、无处不在性,何况是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带有封建主义瘢痕的文化遗存,总是依附在我们社会肌体上。但是不论有多么困难,我们必须面对这个时代课题。

文化创新发展的关键是,要用先进文化丰富、调整和安顿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人伦情感,同时用传统文化的包容消化能力,使当代文化、外来文化变得更加符合国情,对今天的中国适用与有效。近年来,有西方学者感叹他们的颓势,认为西方的优越性已快走到尽头;但也有人依然竭力贬低中国经验。问题是不管有来自何种方向的声音,越是在各种质疑声中,在世界可能需要从古老中国的稳健思路与轨迹中获得参照与补充的时候,我们越是不能对自己的成就和发展感到满足。我们志在对民族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我们还有相当差距,对待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借鉴、汲取消化、为我所用的脚步不能停止,同时要把中华文化继承好弘扬好。

文化自信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于中外大事大课题,我们要有自己的语言,要有中华命题和中华说法。例如“一带一路”战略,就正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落实。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不泥古、不崇洋,以天下为己任。中国越是发展成功,越要善于学习,永不停步。中国的文化自信是前进中的自信,学习中的自信,从善如流的自信。

今天谈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有其特殊意义。我们身处一个时常感到无所适从的多样文化环境,面对的是一个在近现代受到过多方挑战、多种考验、不无歪曲的文化,一种博大精深而不易轻易取舍的文化,又是一个随着国家的迅猛发展,日益被珍视、显现出强大生命力的文化。此时更需要我们汲取正确的精神实质,有扬有弃,有用有废,把传统文化中歧视妇女、弱化身心、扼杀创造等种种糟粕,毫不留情地淘汰,而把激励心志、坚守美德、智慧深邃、胸怀天下等壮阔醇厚的元素,薪尽火传,日月经天,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呼唤文化定力,提倡“中华风度”

朝花周刊:在全球化时代里,该如何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又怎样才能使中华文化始终焕发光彩?

王蒙: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见证,更是今天中华民族固本开新的精神动力。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今天的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自觉坚守“本我”、开放面对“他者”,只有如此,才能使我们的中华文化始终焕发光彩。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得到多方启发,文化思潮日益开阔丰富,出现了多样化的文化生态,但也似乎出现了“乱象”。全球化与现代化,冲击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语言方式、风俗习惯、民族传统。有些毋庸置疑是应该接受的,有些则是我们不愿接受而必须面对的。比如批量生产的消费文化,冲击着主流文化、高端文化;迅捷的网络信息,人云亦云的平庸思维,冲击着独立深入的阅读与思考。市场经济在更好地配置资源的同时,也使文化领域染上了拜金、浅薄、媚俗、作假的风气,市场炒作使文化成果良莠莫辨,有偿新闻与有偿评论加剧了这种混乱。在浮躁的气氛下,有些演出在热热闹闹之后并未给我们的文化留下任何遗产,票房高低常常成为一部电影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志,而文学作品则是印数至上。网络中出现了各种贬低严肃文化与高尚思想的低俗甚至丑陋的东西。价值观念、社会风尚,都通过娱乐休闲市场表现出了异质的多样元素,此外还有一些片面性荒谬性观点,例如全盘西化或者全面怀旧等思潮倾向。

这种时候,更需要文化自信、文化定力,更要勇于与善于实现引领、整合、包容、平衡与进一步提升,以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为主心骨,积极构建生气勃勃、富有创新活力,又能够满足人民多方面精神需要的多彩多姿的文化生态格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可以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载体。我们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既融会了古代中国的仁爱、亲民、崇文、尚和观念,也体现了先进的爱国、人权、民主、自由、法治观念,并且与我们革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奉献精神息息相通。

重视价值观教育,就是重视世道人心,就是让每个中国公民都有道德主体意识,诚如孔子所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法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底线,道德则是调节规范社会,使之稳定的无形而强大的支柱,而文化,恰好决定了道德的价值构成。如果每一个中国公民都散发出中华文化特有的气质,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事准则,那么,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就会焕然一新了。

某些文化歧义与碰撞,带来冲击也带来机遇。我们对于“双百”“二为”方针的坚守,将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我们对于文化人才的支持与尊重,将吸引各方人才为我所用。国家的文化操作,应该有利于更好地进行文化教育与创新,文化争鸣与讨论,文化传播与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不是顾影自怜,也不是文化自傲,更不是像“奇葩”辜鸿铭欣赏妇女小脚、赞成一夫多妻制那样扭曲的“自信”。我们应该提倡一种“中华风度”:文质彬彬、从容不迫、避免争拗、和谐稳重,再补充以健康公平的竞争,以及对于核心价值核心利益的坚守,“中华风度”几近完美。设想一下这样的中国人:有着诗书礼乐的教养与文化,琴棋书画的益智与审美,精致而俭朴的生活态度,贫贱不能移与富而好礼的姿态,行云流水、水到渠成的耐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明达与开阔,谁能不喜爱有着这样“中华风度”的人?遗憾的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由于教育传承得不够,许多国人没能将风度塑造得如此美好。

我们应该格外珍惜这一份深厚独特的文化遗产。文化是理念更是生活。我们的汉语汉字、诗词歌赋、笔墨纸砚、中华烹调、养生医药、建筑园林、传统节日、民族艺术、民间工艺、礼仪民俗……构成了优美的中华生活方式。在全球化时代,我们越发认识到民族与地域文化特色的珍贵。尤其是汉字的综合性、丰富性、灵动性与审美性特色,是中国保持统一的重要因素,是中国人整合性关联性思维的重要基石。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全民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汉语汉字水平,在提倡普通话的时候保护方言,在普及简体字的时候珍重繁体字,在使用白话文的同时学习掌握文言文。学习外语永远不应是也不能是疏于母语的理由。如今,不仅国人日益从中华文化生活方式中得到了可贵可亲的享受和滋养,还有更多的国际友人加入了学习中华文化的行列。

中华文化经圣人学者的阐扬,历经几千年,早已化为亿万人民的日常生活。文化贵在潜移默化,贵在浸润身心,贵在心心相印,贵在蔚然成风。真正的文化自信拒绝炒作造势、夸大其词、巧言令色、形式主义;真正的文化自信具备抵制低俗化、浅薄化、哄闹化、片面化、狭隘化的能力和定力。文化属于人民,文化的有效性在于提升生活质量、精神面貌、成就实绩。文化属于人民,文化还归功于巨匠大师,文化需要强大阵容,文化需要群星灿烂,文化要看高端果实,文化一定会造福本土、造福人类、造福全球。这都需要我们有国家层面的长中短期文化教育规划,国家层面的思想文化激励与荣衔制度,以催生国家层面、人类层面的引以为自豪的人才和成果。

我们中华民族确实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这不是“老大帝国”的狂妄自大,这是建立在转化与变革的举世瞩目、发展与创新的累累硕果之上的坚实自信。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加坦然地面对困难,化解矛盾。我们走过的道路让我们自信,我们创造的业绩使我们能够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是由内而外的自信,是有定力的自信,是有凝聚力感召力的自信,是面向世界的自信。我们要以文化自信、文化复兴,托起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创造我们的文化辉煌,助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