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以习近平首都建设思想为指导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

【2018-01】以习近平首都建设思想为指导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

2018年,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将迎来首批政府机关入驻,标志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和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北京城市副中心从决策立项到规划建设加紧推进,轮廓初具规模,一个崭新的城市副中心屹立于京东大地,开创了伟大社会主义祖国首都建设和发展的新篇章。

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

(一)规划和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城市副中心是相对于城市中心具有一定独立性、城市功能比较完善的区域。在结构功能上,城市副中心能有效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疏解中心城区过于集中的功能、人口和产业,缓解“城市病”,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一般认为,城市副中心是发达国家大城市普遍采用的模式 。北京城市副中心位于通州区,地处长安街延长线东端,与天津、河北接壤。副中心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55平方公里,其中行政办公区占地6平方公里,预计建设规模380万平方米。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作出的重大探索和实践创新,是首都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2012年,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进一步落实聚焦通州战略,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初步明确了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定位。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加快规划建设北京市行政副中心,有序推动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向市行政副中心转移,带动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及公共服务功能向市行政副中心和其他区县疏解”,将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部署,进一步提升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战略地位。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工作,提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进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设计建设,着力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由此,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6月,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对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进行了系统谋划和具体部署,强调建设高水平城市副中心,示范带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形成配套完善的城市综合功能,北京城市副中心在首都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全面确立。

(二)习近平首都建设思想是指导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和发展的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作为首都城市,新形势下既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又遇到了一系列挑战。“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成为新时期北京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关系首都发展的方向和全局。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首都的建设和发展,两次亲临北京视察,就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城市建设管理实际情况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重要讲话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明确了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和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目标,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提供了基本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着力提升首都核心功能,有效疏解非首都功能;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落实城市副中心建设,做到功能清晰、分工合理、主副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将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一环”,将建设高水平城市副中心与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等共同确立为新时期首都建设的战略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北京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形成了习近平首都建设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首都建设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广泛涉及北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科技、城市副中心、城市建设与管理、历史名城和文物保护、冬奥会、新机场等许多重大问题,既有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又有针对具体问题的指示要求。

为首都城市发展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奠定了总基调,是首都城市建设的根本遵循。

(三)建设城市副中心是首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步骤。

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对于首都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是关系首都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首都发展也以此为基本纲领。建设城市副中心是首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步骤,是关系首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和开启首都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要引擎。作为推动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探索,城市副中心在首都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是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实践。

建设城市副中心是优化首都城市空间布局、完善首都城市体系的重要举措。城市副中心是首都城市改变单中心聚集、“摊大饼”式发展模式的重要着力点和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空间结构的主要功能节点。建设高水平城市副中心为优化首都城市空间布局、提升资源空间配置效率、优化发展效益夯实了根基。城市副中心将行政办公与其他城市职能有机结合起来,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各项建设,力争创造出比中心城区更加优越的就业环境和生活环境,在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过程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承接中心城区功能转移与集聚首都功能,打造对中心城区的反磁力中心。城市副中心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将有助于带动完善首都城市体系、形成相得益彰的城市空间形态。

高水平规划和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的重要路径

(一)建设城市副中心是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深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必然选择。

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出发点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目标是落实好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履行好“四个服务”职责。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但带动非首都功能疏解,而且也将示范承接功能聚集,打造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促进北京服务保障能力更加完善、人口资源环境更加协调、城市布局更加有效。从而深入推进首都功能优化提升,推动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的深入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的重要引领作用。针对副中心规划,他着重强调“不但要搞好总体规划,还要加强主要功能区块、主要景观、主要建筑物的设计,体现城市精神、展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魅力”。副中心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目前已完成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6平方公里范围的规划设计,副中心总体设计和6个重点地区详细设计也在加紧推进中;副中心建设中注意把握好自身定位,紧紧围绕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等主要功能,积极承接和带动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转移,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副中心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构建符合副中心功能定位的高精尖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加强副中心生态环境建设,在功能节点建设、道路体系建设、水系园林治理等方面积极推进,依托水网、路网、绿网建设共享组团;统筹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提升城镇化水平;副中心和北三县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二)建设城市副中心是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首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障。

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提高首都城市发展水平、治理“大城市病”、提高民生保障和服务水平等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首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路径。建设城市副中心又是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等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建设城市副中心为应对“大城市病”等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实施精细化城市管理,在副中心实现没有“城市病”的目标与要求,为首都科学建设与管理提供了具体示范和实践经验。同时,城市副中心将在功能定位和分工基础上承担高端经济功能,发展服务经济,向高精尖经济结构进行转型升级。副中心与中心城区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对首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带动提升作用。

(三)建设城市副中心是打造北京“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城市空间结构的关键支撑。

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区域战略性新兴增长极的关键环节。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都是围绕着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而提出的。党中央始终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度规划设计北京城市副中心。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重点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共同形成北京新的“两翼”。北京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作为北京新的“两翼”,其功能定位、承担任务等方面略有区分,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将从“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高度实现“一盘棋”统筹推进、分工合作,以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因此,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对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更加突出。由中心城区主导、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为“两翼”,构成了引领京津冀实现更深、更高层次协同发展的战略引擎。在“两翼”的支撑下,这个战略引擎将更加有效发挥作用,推动产业、科技创新、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各领域协同发展实现新的突破,促进形成区域新的科学发展轴带。同时,基于区位条件和功能定位,北京城市副中心将成为京津冀交界地区的重要增长极。一方面,通过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治理模式和协同发展模式创新,将为京、津、冀跨行政区协同提供创新示范和经验借鉴。另一方面,辐射带动京津冀交界地区互补融合并形成新的发展带,促进区域格局更加均衡。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将有助于京津冀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结构,实现更加紧密的区域联动和更加高效的区域协同发展效果。

以习近平首都建设思想为指导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 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副中心“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总要求。

在建设城市副中心这一首都发展的伟大工程中,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坚决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首都建设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副中心建设的总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着力解决副中心建设和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城市副中心建设和实践创新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的基础上,推进副中心迈上新台阶,推进副中心向更高水平、更高标准迈进。同时,城市副中心这一伟大工程又成为推动理论创新的强大动力。我们要善于总结超大城市结构优化、建设管理的经验,归纳、探索超大城市发展治理的规律,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创新,用理论创新的成果引领首都发展和副中心建设,持续推进副中心制度创新、发展模式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方面的创新,力争到2020年副中心规划区主要基础设施框架基本形成,主要功能节点初具规模;到2035年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

(二) 统筹副中心空间、规模、产业、人口、城乡结构,形成副中心均衡发展新格局。

首都城市发展和城市副中心建设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市发展的特点,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副中心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首都和副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是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实现副中心全面发展。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统领副中心各项工作,把创新发展作为引领副中心建设的第一动力,把协调发展作为副中心建设的内在要求,把绿色发展作为副中心建设的条件保障,把开放发展作为副中心建设的根本依托,把共享发展作为副中心建设的重要目标,不断推进副中心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实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功能定位,努力使未来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要继续推动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承接中心城区高端产业功能转移和集聚,形成中心城区与副中心合理分工的高端产业布局,构建与城市副中心定位相匹配的“高精尖”产业结构,推动副中心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是要统筹处理好副中心城市空间、城市规模、产业布局、人口规模、城乡关系等各种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在副中心空间和规模方面,要落实好新版城市总体规划中对155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规划要求,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在副中心人口规模方面,要实现总规中提出的“2020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100万人左右;到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130万人以内,就业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60~80万人”的目标;在城乡关系建设方面,要努力形成城乡协调发展、均衡发展新格局。

(三) 统筹副中心生产、生活、生态布局,突出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北京城市副中心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区位优势明显,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将副中心生态建设目标定位为“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建设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建设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为此,我们必须统筹副中心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实现副中心经济建设、民生改善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一是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构建“产城融合、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的生态宜居之城。要加强对副中心生态环境和水系的治理,涵养城市水源,保护副中心域内重点河流水系,打造城市亲水景观。

二是要深入挖掘、保护和传承以大运河为重点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历史文脉肌理植入现代城市功能,将副中心建成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大运河流域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众多,是北京三大文化带之一。2016年路县故城遗址成功发掘找到了副中心的“根和魂” ,证实了副中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绵长的历史文脉。

三是要建设一批精品力作,提升副中心的城市魅力。要加强对副中心城市街区和城市景观的设计,建设一批代表副中心城市形象精品力作,彰显副中心的城市魅力。

(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经济发展成果要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谈到北京城市建设时,他强调“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来衡量”,要“以北京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要“不断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因此,在首都城市建设和副中心建设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建设,促进工作、居住、休闲、交通、教育、医疗等有机衔接、便利快捷;完善教育体系,提高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优化宜居环境,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人民群众能够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创造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伟、娄淑霞.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形成定位及战略要求分析[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6).

[2]孙勐.留住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根和魂”[N].中国文物报,2017-09-08.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