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式思维该改改了

“伤仲永”式思维该改改了

曾经的理科状元,如今的小区保安,“清华学霸”张晓勇的经历近日在网络传播后引发热议。有人痛心疾首,“这是教育资源的浪费”;有人换位思考,认为“无人可以横加干涉他的选择”;但更多人还是心存遗憾,“清华出来的去当了保安,真是可惜”。

舆论场上的种种言论,让人很容易想到“伤仲永”中的情节。仲永五岁能指物作诗,最终“泯然众人”,千古嗟叹。这篇流传很广的文章,讲的是“固然天资聪颖,后天更需努力”的道理,但换个角度细细想来,其或许还暗含着这样一种价值预设,即儿时聪明绝顶,日后就得出人头地,否则就是失败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逻辑千百年来深刻影响着中国人对学习的认识和期待,所以当人们看到“北大学子卖猪肉”“硕士毕业卖面包”时,就会叹惜鄙薄。但是,“泯然众人”能等同于失败吗?

“挣钱多少”“官当多大”“有车有房”……现在,有些人似乎很喜欢以此去定义成功和失败。都市白领、商业精英等光鲜人群,往往被认为是成功的,蓝领工人、特勤保安等,则往往被视为没那么有出息。大学生,特别是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大学生,如果不从政不经商,没有一官半职不挣百八十万,就是浪费、跑偏。这种对成功的认识,其实是基于个人倾向的世俗判断,要求别人只有在自己的那套价值体系里胜出,才能称得上成功。受此影响,许多人在考学择业时,也渐渐习惯于参考所谓的“认可度”“含金量”,为了迎合别人的眼光,选择了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不太喜欢的职业。

今天的中国社会生机勃勃,处处都是机会,已经不存在适合所有人的人生道路和评价模式,“伤仲永”式思维的确该改改了。“复圣”颜回,家徒四壁、贫病交迫、英年早逝,但他“居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成了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北大屠夫”陆步轩,失意到觉得“自己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但仍是凭着认真的劲儿,把肉店开成了连锁。还有许许多多的普通人,面临着或好或坏、或绚烂或平淡的境况,但只要他们还在认真生活、努力工作,就是为社会做了贡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尊重别人的选择,不去说三道四,这才是大家最该抱持的态度,任何一味从“财富地位”出发的评价都是不负责任的轻渎。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爱自己、爱亲人、爱社会,纵使一生波澜不惊,也足以称之为英雄,不需要通过他人的认可来增色。毕竟,最重要的成功,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