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龙麟:读懂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文化的人文情怀(7)

摘要:在中华传统节日里,清明节是唯一兼有节日和节气双重身份的节日。清明节不仅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而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展现了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那么,清明节的文化基因是什么?怎样理解作为农事季节的“清明”?今天我们应如何看待清明节?来自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汪龙麟教授将一一为您解答。

第二,重振伦理道德必须续根脉,继承传统美德。不搞移栽另种,要与传统美德的根脉相衔接才能成活。必须激活潜藏人们心中传统美德的基因,唤醒传统美德的记忆。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所以如今主流媒体都在热议家风,北京市前几年也考过一个高考题,就是传统美德,这是传统人伦文化积淀在当下现实的激活点,也是思想道德建设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连接点。我们前几年还专门考了一个北京的老规矩,北京老规矩是什么?就是在时代流传中所积累下来的一种生活规范,事实上跟家风是一样的。

对于家族文化及其载体,过去有所顾忌,一是顾忌封建族权作祟,二是担心会有迷信色彩。而现在,我们基本铲除了封建族权的根,负面作用已经大大减弱,而正面作用可以大大发挥。在古代科学不发达的时代,古代家风中确实有“非唯物”“非科学”的载体和方式,这就需要今天的我们“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工作。所以我们祭祖并不是简单的恢复原来的祭祖风貌,而且有所扬弃有所发展,家风要重新建设,比如吴越钱氏就恢复了祭祖时奉诵《钱氏家训》的仪式。为了便于今人记诵,古老的《钱氏家训》采用了新的形式,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章。“个人”章强调“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家庭”章强调“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社会”章强调信交朋友,惠普乡邻”;“国家”章强调“执法如山,守身如玉”。所以《钱氏家训》在今天显然不同了。

家庭文化建设,近年来也有很多创新,比如子孙共同撰写纪念先人的文字汇集成书;比如张瑞生自费出版“家书”——《怀念与感悟》,其中记录的是他的父母辛劳一生、艰苦奋斗的故事。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