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神通听后有何表情,未见史书记载,是否口服心不服也不得而知。但这一番对话,效果奇佳,使争功者不再相争了,而静待李世民之公道论功。史书如此记载:诸将相互议论“陛下至公,虽淮安王尚无所私,吾侪何敢不安其分”。这就是为上者大公无私,其下属都很服气,就都能各安其位、各守其分,把精力用在干事上。
然而,下属诸将这么想,但那些亲戚、僚属、身边人未必这么想。当时,秦王府的那些旧僚属未能升官的,渐渐地就有不少怨言:“吾属奉事左右,几何年矣,今除官,返出前宫、齐府人之后。”他们的意思很明显,这么多年鞍前马后的,现在拜官封爵,反而都在前太子、齐王僚属的后面,这很不合情理嘛。
显然,在亲戚、僚属、身边人那里,论事断情的标准,只在亲疏。他们从来不去想自己的能力如何,功劳怎样。也不去想治国理政的大事,是应该能者居之还是亲者居之的问题。
李世民对这些人的论调予以了驳斥,同样是掷地有声。他说:“王者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之心。朕与卿辈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故设官分职,以为民也,当择贤才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必也新而贤,旧而不肖,安可舍新而取旧乎!今不论其贤不肖而直言嗟怨,岂为政之体乎!”
这段文言并不难理解,用今天的视角来解读一下就是,居上位者大公无私,才能让众人心服。我们这些领导干部吃的穿的都是取自百姓,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设官定职都应是为百姓,理应择贤才而用,决不可为私。哪能因为亲疏而分彼此?如果与自己关系一般的很有贤能,与自己关系很铁的很不成个样子,怎么能舍贤能的人而用无能的人呢?如果我们不去判断所任用的官员是否贤能,只是在那呜里哇拉发议论、乱抱怨,这岂是为政之道?
汉武帝私其所爱
相形之下,汉武帝刘彻虽亦为雄主,但在处理公与私的问题上,就要逊色很多。比如,他进入晚年,开始用官职来徇私。李夫人是他的宠妾,却红颜薄命,染疾临终之际,托武帝照顾她兄弟,汉武帝还就真敢拿官职作交易。
李广利唯一的资本就是李夫人哥哥这个身份。就这个资本,汉武帝居然敢用将军要职用来交换。任命他为贰师将军,征讨大宛国,期待以此立功而封侯。三年两征大宛,损失几万兵力,耗费全国财富,所得微乎其微,却仍因“战功卓著”而受封海西侯。后来,李广利投降匈奴,被汉武帝灭了三族。再后来,李广利本人亦为匈奴人所杀。
对此,司马光批评道:“夫军旅大事,国之安危、民之死生系焉。苟为不择贤愚而授之,欲侥幸咫尺之功,藉以为名而私其所爱,不若无功而侯之为愈也”“武帝有见于封国,无见于置将”。
在司马光看来,与其让他通过建功而封侯,还不如直接封呢;汉武帝处理封国事务有见地,却不擅长选择将领。其实,这哪里是“无见”,根本原因则是私心太甚,一心想满足宠妾的遗愿而已。因为自己喜欢某个人,就把他放在重要岗位,希望他建功立业,而不论其贤愚与否,这简直就是自毁长城。如此以公徇私地玩下去,就很容易玩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