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再出发初心启迪未来

改革开放再出发初心启迪未来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宋海访谈

摘要:上世纪90年代初,从地处西北、尚处闭塞之中的甘肃来到东南沿海开放的深圳,第一感觉就是那种无处不在的活力和只争朝夕的节奏,除了当时已经初具规模的高楼大厦、道路桥梁,给我更深感受的是人的精神面貌——人人想作为、人人都努力。

宋海: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民建第八届中央常委,第九、十届民建中央副主席。    曾先后担任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副市长,民建广东省委主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若不是遇上那年的深圳,宋海的命运可能是另外一种走向,或许此刻他应该会在西北某高校任教,从事着教学研究工作。

若不是那年的深圳遇上了宋海这样无数从内地带着梦想投身改革实践大潮的创业者,如今的深圳即便不再是凋敝的渔村,也绝不会成为载入世界经济史的奇迹。

命运经向,时代纬行。时空交错之间,坐在记者面前的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宋海已经67岁,但谈起广东和深圳、谈起改革开放、谈起过往的深圳岁月,他仿佛又回到了激情澎湃的年轻时光。

2015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比较了全球4300个经济特区,认为深圳是最为成功的那一个。

伟大的时代,既是成就个人梦想的时代,更是国家民族走向全面复兴的时代。梦想的起始点就在上世纪率先掀起改革大潮的深圳。

忆峥嵘往昔

那年的我恰好遇到那年的深圳

记者:宋委员您好!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您长期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深圳工作,您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和深圳特区的重大历史意义?

宋海: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其中,建设经济特区是最为重要的方法论之一。

现在我们谈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圳应该就是这个梦想的肇始起点。从站起来、富起来,如今正奔向强起来的中国人回眸一看,富起来这一步至关重要———如果站起来之后还是饿肚子、没精神,迟早还会跌倒趴下;如果不是有富起来的底气和基础,强起来就无从谈起。

记者:知道您是河北人,曾经在甘肃工作,作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十届民建中央驻会副主席,在北京有着繁多的工作,您的家却始终安在深圳,对深圳的感情有什么特殊吗?

宋海:我的人生命运与深圳紧密相联。小时候家里不宽裕,20岁来到中苏边境的戈壁滩,成为一名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战士,在罕有人迹的戈壁里战天斗地,住的是自己挖的地窝子,饿肚子吃不饱饭。好在家学传统让我有文化基础,成为了兵团报纸的新闻干事、记者,在很多老前辈的提携帮助下,成为最早一批的工农兵大学生,到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习国际经济,后来担任了中国银行甘肃省分行调研室副研究员、副主任。

从1991年底调任中国银行深圳分行调研处负责人开始,我就深深地被深圳的改革风气和精神所吸引,把那片年轻的特区当作了自己此生的安家之所。应该说,我的个人性格是与深圳高度契合,个人梦想是与深圳发展紧密相连的。

记者:初到深圳,当年的特区给了您怎样的印象?

宋海:上世纪90年代初,从地处西北、尚处闭塞之中的甘肃来到东南沿海开放的深圳,第一感觉就是那种无处不在的活力和只争朝夕的节奏,除了当时已经初具规模的高楼大厦、道路桥梁,给我更深感受的是人的精神面貌——人人想作为、人人都努力。

我来到深圳的时候,正赶上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二度赴深视察。因为近水楼台,在那篇著名的《东方风来满眼春》刊登之前,就读到了他的讲话原文,我的感受是改革开放的新一波高潮就要来临,大展身手的时候到了。

记者:您曾经长期担任广东省副省长、深圳市副市长等职务,亲身参与了广东和深圳特区建设的改革探索,如何看待深圳在推进改革开放进程中承担的角色。

宋海:我是学经济出身,因此从担任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开始就主要负责经济领域的工作,在深圳分管财政、金融、商贸等,在省里分管科技、教育、金融、知识产权、信息产业等。作为经济特区和经济强省,能够分管这些工作充分说明了党委政府对党外干部,特别是对我这样的广东省外干部的信任和重视,对于人才的重视和大胆使用。这样的氛围才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够实现经济飞速发展的奇迹。

对于改革开放而言,广东尤其是深圳特区既是龙头,又是各种探索突破、先行先试的“国家实验室”。仅在我熟悉的金融领域就曾创下了121项“全国第一”。

譬如深圳当时设立第一家央行指导、准市场化运作的外汇调剂中心,就是顶着犯错误的风险作出的大胆改革。由于当时没有市场化的外汇交易渠道,需要进口的企业手中没有外汇,持有外汇的企业又因官方汇价太低不愿出手。

顺应调剂外汇余缺的客观要求,成立国家计划安排之外的外汇调剂中心势在必行,但改革又面临政策障碍。两难之间,时任深圳市市委书记李灏的一句话解放了思想——“不试,怎么知道不行?”

有了主心骨,市人民银行立即开始行动,从广州买回了两台相当于洗衣机大小的计算机,一台用作交易,一台用来记录数据备查,实际上等于政府认可了外汇交易的行为从非法转为合法。此举既避免了外汇资源的浪费,又解决了国家进口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急需物资的缺汇问题,不仅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也创造出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后来我到李灏同志家做客,他问我如何看待评价他在深圳期间的工作。我那时年轻,就大胆做了评价——“高楼大厦、经济发展在当时的政策环境下谁当书记都问题不大;但是能够大破大立、敢于冒险,推动产权制度改革、设立资本市场、成立外汇调剂中心、打破各银行业务壁垒等突破制度障碍的改革,您的功劳,历史将永远铭记。”

正是当年顶着压力带着深圳人破除藩篱、探索前进的这些同志,为我们的改革和发展探出了方向、摸出了道路。改革开放,小平同志是总设计师,这些同志是得力干将、开路先锋,他们的功绩同样光耀历史。

更值得敬佩的是深圳各行各业的创业建设者们,深圳速度和深圳精神都是靠着他们的汗水和才智创造出来的。

亲历改革开放

在深圳精神的激励下实践梦想

记者:改革开放来到不惑之年,但是新时代“再出发”,面临的却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改到深水区,当年“摸石头趟浅滩”的经验借鉴意义还有多大?

宋海: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深圳市要牢记使命、勇于担当,进一步开动脑筋、解放思想,特别是要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创造新业绩,努力使经济特区建设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

我认为,无论改革行进到哪个阶段,都是不断革除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过程。各方面、各领域、各阶段改革,最重要、最关键都在于人,在于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思想意识投身其中,这永远是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

当初深圳的改革开放探索,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更是“杀出一条血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和成功在于为全国范围的改革摸出了道路,更摸出了胆识和智慧。

记者:您认为“深圳精神”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宋海:“深圳精神”涵盖的内容很多,梳理一下,大概有这么几个关键词———敢闯敢试、勇于创新、尊重人才、包容团结。

首先谈敢闯敢试,也就是勇于改革的精神。特区建设伊始,国家只是给政策,没给建设资金,中央财政只是给了3亿元拉特区铁丝网的钱。时任深圳市市委书记兼市长的吴南生深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难。当时,著名的爱国侨领庄世平先生来到深圳,笑称“深圳遍地是黄金,你们却在捧着金饭碗要饭吃”。吴南生大惑不解,庄老先生指点迷津———“你们脚下踩着的都是钱,只要卖地就能换取到建设资金。”深圳的同志先是闻之一振,继而又顾虑重重,按照当时法律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特区建设没钱不行的现实摆在眼前,改革“探路”也必须解放思想、敢闯敢干。几经斟酌,吴南生最终拍板采纳庄先生的建议,通过转让和开发土地使用权,为特区建设筹集到了第一笔建设资金。

这一举措是顶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冲破思想束缚作出的。那一时期,在内地连私自交易粮票、布票都有投机倒把的嫌疑,何况拿大量被视为国家和集体财产的土地做交易。也正是盘活了土地,才有了后来梁湘市长时期“开荒牛”精神的用武之地。

勇于创新自不必说,深圳40年的发展史时刻都在创新,从当年发展“三来一补”产业起步,到后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再到近几年“腾笼换鸟”,发展高技术产业,涌现出华为、中兴、大族、大疆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最近我去几家企业看了看,企业的创新愿望非常高涨,很多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正是不断的创新,给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竭动力和活力。如今的深圳,已经是与“北上广”并肩的一线城市,大量的轻资产带来的良好生态环境更是宝贵的金山银山,环境质量在全世界的大城市中处于先进水平。深圳继续保持着青春昂扬的姿态,真正在践行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实现着永不止步的创新发展。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妗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