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不必在我”从打基础起步

“功成不必在我”从打基础起步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不必在我”是一种人生品质,是一种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是一种从政智慧,是一种生活境界,是一种实践历炼,更是一粒优质种子,需要在实践的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功成不必在我”不是一句口号,需要从打基础起步,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的重要作用。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功成不必在我并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领导干部修炼政德人品,确立正确政绩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打基础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必须牢固确立“功夫在经常、真经在日常”的工作思路,坚持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相统一,在抓建设中体现反复性。打基础是一项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递进发展过程,必须舍得下苦功夫、细功夫。

1.要根治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急性病

慢工出细活,欲速则不达。打基础既要像园丁伺弄花木那样辛勤劳作,经常松土、浇水、铲草、除虫、整枝、施肥,辅助每一株花木获得最理想的生长,又如同绣工绣花一般精心细致,一针一针地“绣”,做好细致活,绣出精彩作品。做好打基础的工作,必须将经常性工作做扎实、做到位,不能为了完成目标任务而急于求成、选择性落实。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具体工作,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难以一任完成、一功永逸,需要接力打基础、持续搞建设。要坚持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生产生活,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好大喜功、好高骛远、高高在上。要有创新思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抓好工作落实,反对刻意“造盆景”、做样子,当摆设、图热闹。在基础建设上要加大投入,解决好老百姓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从细微做起,“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一个钉子接着一个钉子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一任接着一任抓,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切忌“新官不理旧账”,更不能为了博取眼球、谋求私利,而胡乱折腾、胡作非为。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不搞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经得起历史检验。

2.要根治小富则安、小进即足的多发病

小富则安、小进即足是基础建设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表现为自我满足、不担责任、害怕风险、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其实质就是只求“稳”不求“进”的保守思想在作祟,怕充分竞争、怕改变现状、怕打破平衡、怕触动利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小富则安、小进即足,就是推进改革的“绊脚石”、深化改革的“拦路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根治小富则安、小进即足现象,就是要弘扬拼搏精神,强化忧患意识,始终把争先创优、率先发展作为共同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做推进深化改革的“生力军”。 

3.要根治调频换道、忽高忽低的冷热病

医生治病,讲究辩证施治、标本兼治。解决问题也同样如此。补短板、打基础,只有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正本清源,消除病灶,才能收到实效、一劳永逸。总想出鲜货,总想拿新招,也是基础打不牢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领导干部在打基础上兴味索然,却在出“花点子”上津津乐道,今天一个主意,明天一个办法,后天又是一个新招,导致上面拿了一招又一招,下面一招对一招,打基础成了“出招大战”,最终是招招不落实。不可否认,打好基础离不开新招,但是任何一个新招作为一种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拿了新招不等于创新,更不等于落实,那些游离经常性基础性工作之外、专注于枝节叶末上的“花点子”“虚套子”,只能让人无所适从,疲于应付,分散打基础的时间和精力,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必须注重冲破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的思想羁绊,把劲儿用在稳基固本上,不松劲、不调频、不转向,善始善终抓好基础性建设。

二、打基础是一个均衡发展的过程

必须不断强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意识,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在抓建设中保持协调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功成不必在我”,这就是告诫全党同志一定要在全面推进、全面发展上下功夫。

1.打基础没有旁门左道,要扎实做好经常性工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台起于累土。”无论多么浩大的工程,都应从一点一滴的基础开始做起。政府部门是国家公共行政权力的象征、承载体和实际行为体,认真履行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扎实做好经常性工作,就是打基础的着力点。然而,有些领导干部则认为,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没有“拳头产品”,没有“参观窗口”,工作就没有特色,自己就没有政绩,单位就显得平庸,因而热衷于展示有“拳头”,参观有“窗口”,搞旁门左道,结果是“轰轰烈烈搞虚名,实实在在招实祸”。其实,工作有重点,单位有特色,也在情理之中,但是重点突破和发展特色,必须服务和服从于基础性工作的全面推进、全面发展。不然,所谓的“拳头产品”就成了“一招鲜”、旁门左道。打基础,关键是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尤其是要善于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夯实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2.打基础没有捷径可走,要点点滴滴真抓实干

在有些地方和单位,文山会海和“轮番轰炸”式的检查、考核、评比之所以难降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那里的领导干部仍然习惯于走捷径,简单地把工作过程、工作量当成检验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并以此代替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因而许多工作只在机关里自我循环、自我检验,反而干扰破坏了经常性、基础性工作的开展。打牢基础,重心必须下沉,深入实际,真抓实干,日积月累。“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这根针的行进轨迹,应紧紧围绕为民办实事、解难事、干好事,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群众满不满意、答不答应,是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因此,在打基础的实践中,要真抓实干,让“实”字当先。不能只追求立竿见影的大影响、大效应、大手笔,应多点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紧抓快干,真正把每一件关系民生的事办实在、办出实效;同时坚决摒弃好大喜功的思想,让群众反映强烈的“政绩工程”销声匿迹,让功利主义的投机者没有市场,以打牢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座大厦的每一根桩基。

3.打基础无歪招可使,要规规矩矩依法办事

必须承认,目前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日益提高,依法办事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在法治建设上仍然存在薄弱环节,集中表现在有些领导干部依法办事意识薄弱,习惯于“拍脑门”决策、“拍胸脯”表态,甚至以“土政策”“土规定”代替法规制度,“黑头不如红头、红头不如白头、白头不如口头”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比如,阻碍和刁难办事群众的各种“奇葩证明”仍然屡治不止、因怕影响结案率而规定“年底不立案”的现象时有出现、姑娘出嫁后不迁户口也不再享受本村任何待遇的问题多地存在,等等。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土政策”“土规定”,这些东西利用了法律法规的漏洞,成了牟取小团体和个人私利的工具。有的更是天高皇帝远,自己定制的“土政策”“土规定”高于国家的法律法规,破坏了法制的权威。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法制统一原则,明确了法律法规的内部秩序,也表明了法外之法不合法,“土政策”“土规定”是无效的。坚持依法治国,依法办事,必须重视做好对“土政策”“土规定”的清理工作,多措并举、建章立制,打好持久战,让依法办事、依法行政成为自觉行动。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刘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