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震宁 陈恒华:【与作家、名校校长对谈】校园阅读是全民阅读的根基(下)(3)

摘要:读书是可以像吃饭、睡觉一样美好而幸福的事。校园阅读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孩子努力,需要家长引导,需要学校呵护,更需要全社会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让书籍陪伴我们,让我们和作家、名校校长一起来谈阅读,一起过属于读书人的节日。

“读”就是阅读,就是读书。学校有推荐的阅读书目,有量的要求,学生要去读。

“听”就是听书,我们会把一些作家请到学校来和学生进行交流,谈谈他们的创作感受。让学生和作家之间进行一些互动,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讲,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当一个孩子喜欢一个人,想成为什么样人的时候,我想其他都不是问题了。我们尽可能地创造这样的机会,让孩子们和这些青春榜样、作家、名家近距离接触,推动学生喜欢阅读。

“说”就是开展一些读书会,交流阅读的感受、认识。阅读的感受和认识要在相互碰撞过程当中,才能不断凝练、提升。读书交流对学生在阅读方面的理解和认识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另外,在交流过程当中,你读了这本书,他读了那本书,大家读的内容这么丰富,青少年就会产生一种好胜的心理:他读了我也要读,他读了几本我要比他读得还要多,那么这也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和阅读文化。

“写”就是写作。我们认为,读书还要能够有输出。通过读,我们摄入了很多有营养、有价值的思想和认识,然后我们要能够将它们进行理解、消化、重构,还能够输出。这是读书的又一种境界。学校开展写作教学,就是希望学生要去写;大量的阅读,有助于学生去写、去创作。我们有些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开始写小说,还有学生出了文言文体的散文集。通过写作还能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走”就是组织学生去游学,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能体会到书里所描写的画面,并将这些文字上升为自己的感受、认识。另外,在行走的过程当中,同学会有更强烈的读更多书的需要。事实上,真正走向社会时,他们会发现自己读的书太少了,了解的知识还非常有限,这会激发他们希望接触更多书、读更多内容的愿望。通过“读、说、听、写、走”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这是目前我们在开展的校园阅读工作。

怎样解决学生阅读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主持人:刚才陈校长谈到,虽然学校在校园阅读方面没少做工作,但是学生的阅读效果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好。所以聂老师,请您来谈一谈怎样解决学生“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聂震宁:陈校长刚才介绍的情况还是令人鼓舞的,但是为什么现在依然有忧思呢?我先说几个数据。2008年,国家教育系统对全国44万多所中小学进行过一次调查,其中只有26万所有图书馆或者图书室,也就是说只有52%左右,很多小学、中学,甚至高中都没有。我们国家在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上明显滞后,这是不利于中小学生阅读的,这也是让我忧虑的原因。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