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自信中看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从文化自信中看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与体会

摘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强调和平、和谐、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中国外交理念,体现了中国的价值观、国家观、道路观、秩序观、国际观和交往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坚持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现代文明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始终保持良好的文化心态,建立起科学规范的话语体系,不仅能够推动人类共同体建设健康发展,还有利于在各国之间培养一种互动文化,建立起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规范制度,让世界进入一个话语和思想的多元时代与统一目的的美好世界。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一直是影响国家外交的重要因素,会对外交目标、手段、方式和风格产生直接影响。以和平、和谐、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中国外交理念,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确立新的文明,需要开放的心态。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正是一个不断吸收新文化、接纳新文明,不断进行新的文化融合与民族融合的过程。可以说,没有春秋战国时代的东、西、南、北文化的大开放与大融合,就不会有杰出的秦汉文明;没有南北朝时代的大开放大融合与文明的繁荣发展,也不会有盛大的隋唐文明;没有1840年以来渐次曲折出现的中西文化的大开放和大融合,也不会有今日中国的建设成就与文明的繁荣光大。当前,我们能否拥有和保持良好的文化开放心态,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至关重要。这充分证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全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发展大繁荣,在新时代取得新发展新成就。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应着力把不头晕、不称霸、不浮躁、不懈怠等作为主题词,并使之成为宣传报道的舆论导向和主旋律,不断促进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

第一,不头晕——着眼未来,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求真务实重视整体思维,讲求变化,把握大势,赢得先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中国古代哲学强调整体性思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万物浑一,追求天人合一,强调一切随机应变,注重技巧变化、相反相成,主张变则通,通则久。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体系,从而形成了从家庭推而扩大、以社会群体为本位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国人从小接受的“光宗耀祖”“为集体争光”“家国天下”等传统教育,就是重整体、重集体的体现,这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调整体性、突出群体思维的特点。新时代新作为需要新智慧,新变化产生新思想。纵观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真切地看清这个基本现实:一个国家的国家体制满足社会需求的效能及其适应时代发展变化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其主权在全球社会中安身立命状态的好坏,决定着各自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大小,能否准确把握国际格局发展趋势成为关乎各国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只有牢牢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才能在未来国际舞台上掌握主动、赢得先机。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的大势日益强劲,变革创新的步伐持续向前。同时,世界上挑战频发,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在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其核心目的就是为人类社会成功抓住机遇、化解挑战提供新的精神指引,因而被联合国写入“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中。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点与主张,深刻揭示了当前相互依存的国际社会现实,为国际社会把握、描述和解释发展变化中的世界图景提供了新视角、新依据,为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国际交往、处理国际事务、构建国际新秩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体现了中国领导人对当代国际关系健康发展的真诚关注和睿智把握,必将促进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事业。有记者问过曾经做过泥瓦匠的前西德总理舒尔茨:“做国家元首与做泥瓦匠有什么不同?”他回答道:“二者都必须是站在高处而头不晕。”其实,这也不是外交辞令,它说明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头晕”是干不成大事的,也无法赢得人们的尊重与信赖。做人做事如此,处理国际关系亦是如此。面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和各种严峻挑战,做好顶层设计,落地生效,始终保持与世界发展同频共振,政治家的眼光、战略家的头脑、军事家的品格、哲学家的思维和科学家的方法,一个都不能少。

第二,不称霸——崇尚和合,珍爱和平。重和合,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生命的最完美最完善的体现形式。自古以来,中国形成了“和合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向往天人合一;人与经济和谐;人与社会和谐,倡导人文关怀;人与人和谐,崇尚诚信友爱;人的内心和谐,注重修身养性;国家治理和谐,追求天下大同;国与国和谐,憧憬协和万邦,和谐思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色。在重和合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保持高度的包容性和融合性,也成为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本源。“9·11”事件后,有一句话经常被人们引用:“只有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我们自己才能实现自由;只有别人处于安全状态,我们自己才能安全。”这表明,人类日益清醒认识到,合作不对抗,发展有希望。只有合作,才能实现全球资源的合理配置;只有合作,才能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只有合作,才能预防全球风险;只有合作,才能铲除贸易壁垒;只有合作,才能实现全球民主治理;只有合作,才能消除人类贫困;只有合作,才能维护人类自身安全;只有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增进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总之,民族之间的合作、国家之间的合作、地区之间的合作,是人类实现幸福、繁荣与和平的必经之路。世界各国唯有形成同舟共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才能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这也清晰地昭示人类:非霸权化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要特征。人类命运共同体决不是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等的俱乐部,而是在联合国宪章指导下,贯彻平等协商原则,搁置淡化政治经济利益,基于共同秩序、共同威胁、共同利益、共同命运、共同目标,构建一个有着共识原则、规范和制度的共同体关系状态。事实上,中国外交一直强调反对霸权,在非霸权化方面作出了表率。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就向世界宣告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宣布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这一决不称霸的外交政策,并一直奉行,成为国际外交的典范。70年代,毛泽东同志发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1974年,邓小平同志在联合国大会上庄重宣告:“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做超级大国”。进入新时代,面对国内舆论对“不称霸”的质疑声音和国际上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郑重承诺: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同时,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外国列强剥削压榨的民族,中国人民非常珍惜和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当前,在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中国正以实实在在的一系列倡议打动世界,以亲诚惠容的行动融入世界,向世界发出了掷地有声的“不称霸”话语:提倡共同、综合、合作和可持续的安全观;提出亲诚惠容、善邻固国的周边外交理念;实施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用实际行动巩固中非合作论坛成果;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升级版谈判取得重大进展;中欧关系进入全新的历史阶段;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相互借重,结伴而行;半岛局势出现历史性转折;中印关系迎来重要转机;中日关系逐渐转暖。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讲担当、不称霸的大国,其作用正在国际舞台上凸显,为越来越多的国家赞许,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尊重。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周艳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