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群忠: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灵魂(3)

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其一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道德为核心的,而这个道德标准又主要由儒家思想文化的道德主张影响形成。儒家经典著作《大学》的精髓是“三纲八目”,旨在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其中的诸多论述都可以作为传统文化以道德为本的考据。另外,《礼记》中提到的五服制度、餐桌上的规矩及节日礼俗等也都包含着纲常伦理的道德要求,所以说,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渗透到了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明和文化的区别又在哪里呢?文明重在强调纵向发展的程度,比如古代文明、现代文明。文化则更多地强调特点——时代特点、地域特点、民族特点等,比如北京文化跟上海文化不一样;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跟汉族的文化有很大不同。

明白了什么是文化以后,我们再简单说一下“中国文化”,它是一个与国学互有交叉的概念。前面我们提到民间“国学热”持续升温,那么国学具体指什么呢?广义的国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狭义的国学仅指中国固有的文化和学问,亦称“国粹”或“国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学人为对抗西方文化全面泛滥,提出了“国故”的概念,它主要指文史哲领域。按照中国古代做学问的方法来讲,就是义理、考据和辞章。另外,中国的古籍文献也都属于狭义国学的范畴,按照古籍内容的不同,可划分为“经史子集”四类,大型古籍往往分成四部并以此命名,比如清代编撰的《四库全书》。

通常老百姓理解的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广义上的国学,作为狭义国学的纯粹学术问题则需要专门研究这一领域的专家才能理解。为了更好地区分两者,请大家思考一下京剧算不算国学这个问题。京剧是我们的国粹,从广义上说它当然是国学,但它算不算狭义上的国学呢?京剧是一门学问,有自己的门道,但是作为一项艺术,它不像其他学问学科一样具有科学的形态。举一个明显的例子,我们的京剧大师和王国维、梁启超这些搞学问的人并不是一回事。因此,若要严格细分,京剧不能算是狭义国学。希望大家可以据此厘清国学和传统文化的关系。

由于意识形态、文化构成要素等的不同,文化也是各种各样的。在文化学理论上说,一般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德性文化”,具有道德本位、道德至上的特点,这种说法是通过比较中国文化、西方国家文化及印度文化得出来的。西方普遍重视科学和理性,因此西方文化是“智性文化”;印度信仰佛教的人特别多,宗教给人一种什么感觉?神秘。所以印度文化是一种神秘主义文化。

说明了上述几个概念,我们基本可以接触到第一个问题的主题了。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是德性文化?正是因为它是以传统美德为核心灵魂的文化。接下来我们会逐步论证这一观点,这个观点不是我个人的,是学界在文化学理论上达成的共识。

第一个大问题我主要说明两层意思:第一层,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而道德是儒家思想的灵魂和根本;第二层,直到今天,中国传统道德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民性的形成,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