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群忠: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灵魂(4)

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其一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道德为核心的,而这个道德标准又主要由儒家思想文化的道德主张影响形成。儒家经典著作《大学》的精髓是“三纲八目”,旨在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其中的诸多论述都可以作为传统文化以道德为本的考据。另外,《礼记》中提到的五服制度、餐桌上的规矩及节日礼俗等也都包含着纲常伦理的道德要求,所以说,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渗透到了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向大家说明儒家为什么是一个道德学派。儒家最主要的经典著作中有“四书”,分别为《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这是由宋代理学家朱熹定下的,到了元代,“四书”更成为了科举考试的教材模板。另外,“四书”里的《大学》《中庸》最初是《礼记》49篇文章中的两篇,但朱熹认为这两篇文章尤为重要,就把它们单独与孔孟的著作并列合称,这才有了“四书”的说法。那么它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呢?

《大学》相当于儒家思想的纲目,揭示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结构和根本要旨。一般认为,《大学》由曾子及其门人或曾子的门人撰写。曾子是孔子的亲传弟子,他的父亲也同样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有两部著作被奉为儒家经典,一部是《大学》,还有一部是《孝经》。《孝经》在“十三经”中涉及到的面虽然不像其他的那么广,却是最具实践意义的。

《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号子思)写的。这篇文章给儒家思想提供了形而上学的根据,提出了包括诚信、中庸等在内的一系列问题,宋儒探讨的很多东西都是从《中庸》里引申出来的。

接着回到《大学》上来,作为儒家思想的纲目,大学的基本结构是“三纲领八条目”。今传《大学》文本共有11章,第1章为总括性概述,后面10章是对第1章的分别论述。《大学》开篇的第一句话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是“三纲八目”中的“三纲”。有一个词叫“纲举目张”,比喻做事抓主要环节,次要环节自然会被带动。“纲”本来是渔网上的扭结,这一点用渔网捕过鱼的人应该有所体会,抓着扭结可以把整张网里的鱼全都拎起来,由此可见“纲”的重要性。“明明德”是说要弘扬、彰明内心的光明善良及一切美好的道德,说的直接点就是修身,再用自身的修养影响他人的过程。“人之初,性本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人的初心都是具有善性的,做学问的终极追求不过是找回丢失了的本心。“亲民”也作“新民”,这主要是因为汉儒和宋儒对这句话的理解略有不同。亲民是要亲近民众,与民同乐;新民则进一步强调要改造民众,使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素质越来越高,《大学》里说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这个道理。

“三纲”中的第一条是道德层面,第二条属于政治范畴,把这两件事都做好就能达到第三条“止于至善”的境界,即发展成一个近乎完美的至善社会。为什么要把道德要求放在前头?这说明儒家认为道德是政治的基础。“三纲”进一步展开,于是有了“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之前所列的四个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修心的功夫,修心是后面几个条目的核心。可以说修心、修身是齐家的根本,齐家是治国的根本,治国是平天下的根本,以此类推。那么说到底,“八条目”是以道德修养为核心的。《大学》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这里的“修身”指的是对自身道德品行的修养;在中国古代,上至天子,下到黎民,都要把修身养德作为人生的第一要务。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