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群忠: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灵魂(5)

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其一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道德为核心的,而这个道德标准又主要由儒家思想文化的道德主张影响形成。儒家经典著作《大学》的精髓是“三纲八目”,旨在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其中的诸多论述都可以作为传统文化以道德为本的考据。另外,《礼记》中提到的五服制度、餐桌上的规矩及节日礼俗等也都包含着纲常伦理的道德要求,所以说,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渗透到了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学》文本究竟有多重要呢?古时候,《大学》就跟现在最基础的小学语文教材一样,没有读过它的人基本等同于文盲。作为儒家思想的纲要,《大学》的“三纲八目”几乎把儒家思想所关注的问题全部囊括了进来。对于它,还有一种比较通俗的说法,叫“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外王”出自道家典籍《庄子·天下篇》,但却能很好地概括出儒家思想的内涵和主题。“内圣”就是修身养德,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是施行王道来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儒家学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下面我们举两条孔孟的论述。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子贡问孔子“足食、足兵、足信”,三者在不能完全保全的时候先去掉哪一个,最后留下哪一个。孔子回答他首先去掉的是兵,然后是食,一定要保留下来的是信。用今天的话说,“足食”代表经济,“足兵”代表军事,“足信”代表道德,前面两个属于硬实力,后面是软实力。孔子说要留下信,说明儒家思想认为在经济、军事、道德三者中,道德是最重要的。

子贡的提问有“必不得已而去”这个前提条件,因此这种观点与我们今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非但不冲突,还对现实有一定指导意义。改革开放至今,我们取得了诸多建设成就,在经济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的同时,思想道德建设的水平却并没有得到与之相应的提高。儒家思想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刚好可以补足现代人在这一块的缺失。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的论述,对针砭如今人人孳孳为利的社会现实很有帮助。《孟子·尽心上》里有一句话说“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就是说如果你每天光想着怎么谋利,就会成为像盗跖一样的小人。当然不是说我们去发展经济、去赚钱有什么不对,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定要用“仁义”来限制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恶性发展。为了自身的利益什么都不顾,全然不要脸面,甚至任何违法乱纪的事都可以干,那国家就很危险了。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