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群忠: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灵魂(7)

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其一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道德为核心的,而这个道德标准又主要由儒家思想文化的道德主张影响形成。儒家经典著作《大学》的精髓是“三纲八目”,旨在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其中的诸多论述都可以作为传统文化以道德为本的考据。另外,《礼记》中提到的五服制度、餐桌上的规矩及节日礼俗等也都包含着纲常伦理的道德要求,所以说,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渗透到了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接下来再说说节日礼俗。比如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春节,它是一个代表着新旧更迭的综合节日,尽管南北方的风俗不尽相同,但中国人过年却具有一个相同的伦理意义,那就是省亲。我已经是个五十多岁的人了,在我的生命体验里,如果父母亲不在了,那家就不在了,过年的时候去看望兄弟姐妹,就成了走亲戚而非回家。过去我爸还健在的时候,每一年不管离家多远,我都会回家,只有过一次例外。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一年我没回家,给我爸寄了五百块钱。那时候的五百块并不算小数目,但是后来我听人家说,过年的时候我爸捧着那五百块钱哭了,他说:“你看我这个年龄了,见不着儿子,要钱干什么?”我听到这话以后心里很不好受,从此以后每一年无论如何都会回家。现在再想回家,已经是无家可回了。这就应了孝道里经常讲到的一句话:“子欲养而亲不待”。包括婚丧嫁娶在内的其他节日礼俗,在这里我们就不过多赘述了。

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不见得学过伦理学,却肯定知道一些与伦理学有关的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这是因为口头传承的形式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作用。比如“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这些话语里包含的由中华文化浸润着的崇德向善的精神,构成了中国人的民族信仰。

从老祖宗起名艺术里也可以看出,道德是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东西。一个人的名字实际上包含着长辈及他人的希冀。过去,人离世后会举行仪式——叫魂,就是不断呼唤对方的名字,所以人名文化其实折射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价值观念。从前,中国男性起名字普遍存在一种崇德趋向,比如马有德、刘尚智、王有仁、张忠信、赵孝义等等;现在的小孩起名则很少把道德观念考虑进去了。我看在座的听众不乏七八十岁的老先生,大家可以互报姓名交流一下,说不定名字就撞上了。另外,过去人们起名还有一个规律,叫“同辈连字”,大家族尤其注重这一点。“同辈连字”,指在同辈人中取同一个字来命名,其本身就是伦理观念的直接体现,可以用来将不同辈份的人分类区别开来。我们经常会说乱伦,其实这不光是指两性关系,僭越了辈分也属于乱伦。如果你给孙辈起名时,用了跟爷爷辈相同的字,那不是分不清楚了吗?所以过去大家族起名,最忌讳的就是这一点。记得小时候我给女儿起名字,那个音用家乡话念起来跟五叔父的名字有点接近,但普通话差得很远,五叔父就不干了,质问我怎么给女儿起了跟他一样的名字。由此可见,在传统中国,道德伦理是很受重视的。

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灵魂。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山东曲阜考察孔府和孔子研究院时提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一论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国民道德修养的高度关切,同时也向全社会发出了重视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号召。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