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利亚剧院不是这样演的,当雷欧提斯和哈姆雷特要决斗的时候,演员突然停住了,他们两个一定格,从幕后出来了二十个儿童和少年,他们喊着跑到台前,他们喊“决斗还是和解”“生存还是毁灭”“和平还是战争”等等。当两个人要决定生死的时候,突然二十个人喊出来这些话,很震撼人!它想告诉我们什么?塔利亚剧院的导演是让观众自己选择结局,其实在生活中间常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
我再讲一个美国燃月剧团排的《哈姆雷特》,它的舞台没有任何布景,就是有一张大大的白纸,上面写了《哈姆雷特》,人物都是从纸的后面出场,观众看到的不是真的人,是剪影。然后演员在后面拿剑把白纸划开就出来了,所有人物都是由纸里出来的。当奥菲利娅淹死的时候,这个演员就拿手碰那张纸,“哗”一个裂口,奥菲利娅就往纸上面一倒,相当于溺死在小溪里了。最后雷欧提斯和哈姆雷特斗剑的时候,这两个演员都转过身来用剑把整张纸弄的粉碎。也就是说,复仇、杀戮的后果是什么?是破碎、是毁灭。导演想告诉人们不要互相杀戮,因为杀戮就是毁灭。
三、通过场景了解戏剧人物
通过场景可以看立意,可以看对人物的不同解释,可以增加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没有导演会排一个大家看不懂的戏,也没有这样的演员。比如,电影《人鬼情未了》,男主角死了,当他站起来的时候是一个虚的人物,我们可以看懂这是他的灵魂,这是电影处理这种情况的手法。
话剧、戏曲与电影不一样。举个例子,京剧《徐九经升官记》,徐九经要升官就要出卖灵魂,就要做假,他左思右想,最后趴在桌上睡着了。这时出现了三个徐九经,一个黑衣服的徐九经,一个白衣服的徐九经,一个灰衣服的徐九经,这个三个徐九经从舞台三面上来,互相唱互相说。这里表现了徐九经人性的多面性。
我刚才讲的塔利亚剧院的《哈姆雷特》也挺有意思,一个老人胸前有一个跟他头上一样的王冠,开始的时候观众对他胸前又抱了一个王冠没在意,演着演着这个王冠就开始动了,露出一个头来,最后跳出来一个人,这就是“小”哈姆雷特,是哈姆雷特的另一面,这也是表达了戏剧人物的性格多面性。
我再讲另外一个戏,叫《大栓的小尾巴》,这是一个儿童寓言剧。有一个小孩叫大栓,爱撒谎。大栓一撒谎屁股上就长出一截小尾巴,撒第二个谎尾巴就大一点,撒第三个谎尾巴更大,到最后他有条很大的尾巴。大栓住在山里头,山大王叫老虎,老虎很发愁,它要找个接班人。老虎手下有四大将,它觉得狐狸太狡猾,猪太懒,熊太没脑袋,豹太暴躁,对四个手下都不满意。最后老虎发现了大栓,大栓屁股后头有尾巴,于是就决定让大栓当自己的接班人。大栓成了接班人,高兴得不得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