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远征

冯远征

主持人:冯院现在人艺演出非常的火爆,可以说是一票难求,您觉得人艺和当下年轻一代观众的接口是什么?

冯远征:我觉得符合当下年轻人的欣赏习惯,其实我们人艺现在的主流观众已经是90后了,而且女性偏多。我觉得首先是得好看,年轻人对于戏剧的追求,其实我觉得更多的是他首先要感官上的,然后再看故事,再看演员。所以其实过去的那种在话剧上去追星的这种现象不是那么太多,但人艺来说,我说的是因为人艺有一大批好的演员,所以他足以支撑这个人艺的演出。

主持人:人艺演出的火爆其实跟北京的城市文化建设有很大的关系,您觉得人艺和北京城市文化建设的关系是什么?

冯远征:其实特简单,就你从北京人艺的名字上就能够特别清晰的解读这些信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所以它首先是归属于北京的,北京人艺的从历史来说,今年是72年,他所创作的作品一大部分是京味儿作品,包括我们的历史戏,有的也是有京味的风格在里头,所以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北京人艺的地域文化的特色特别强,所以它在这个过程当中被全国观众接受,也是因为它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同时大家也喜欢北京人艺这种表演风格,所以在这点上来说,我觉得北京人艺能够不光是在北京立足,包括是在全国,包括走出去,其实都能够让大家感受到不光是它是一个反映中国文化的剧团,所以它还是要一个反映北京文化的剧团。

主持人:当前不少中国影视剧成功出海,然后在您看来这些作品能够出成功出海的原因是什么?

冯远征:首先我觉得还是故事好,然后制作精良,再一个拍摄者和制作者的眼光已经开始有国际化了,也就是说我们在制作影视剧也好,现在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就是说我只拍给中国人好看就行了,还有高科技的引进。所以其实在很多包括这两年的一些动画作品,其实我们的水平已经很高了,那么又是讲的是中国故事,中国文化其实这一点来说对于我们走出去是非常有好处的。你比方说话剧也是,我带着《知己》《司马迁》去俄罗斯演出的时候,其实当地人看了以后他就觉得很新鲜,而且很喜欢,他觉得中国故事讲得很美,或者讲得很宏大,很有震撼力,所以这一点来说我觉得文化其实是可以共通的,而且就是好的文化。那么带有就是从艺术层面上去理解的这种优秀文化,其实是可以共情的。

主持人:您也提了话剧出海,然后您是一位话剧演员,同时也是一位影视剧演员,您觉得影视剧和话剧在出海方面的难度上有差异吗?

冯远征:首先我觉得话剧的难度就是剧本翻译了,影视剧的翻译也是剧本翻译,但是影视剧好在它能够打字幕。那么我们话剧两种,一种是打字幕,一种是同声传译肯定要比打字幕要更好一些,观众直观的能够边听边看。电影电视剧的出海,其实我觉得有一定的难度,在于不是说它制作方面的,也不是说翻译方面的,我觉得就在于文化传递,就是你如何准确地把中国文化传递给世界,那么世界能够接受,如果我们心胸狭窄的话,我们做了一些比较,不是小众比较,不是真正反映大文化的话,其实在这些来说,外国人在接受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主持人:您也提到这些难度,我们是有办法来应对吗,您觉得?

冯远征:觉得当然有办法。其实我就是说从大文化的视角去出发,而不是简单的说。你说我们如何去讲好这些中国故事,当然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中国人现在的生活,包括前些年很多反映百姓生活的电视剧出海,也得到了当地的观众的这种喜欢,原因是什么?因为它是讲了大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的现状,所以那种情况下能够让他看到中国文化的存在。一个影视剧的成功出海,它不是简单的一个说我拍一个好故事就行了,因为讲好故事都很简单,但是如何故事里头渗透文化,这个是相当难的。

主持人:对,您刚才也提到了我们的中国文化出海,然后让海外的观众去点我继《榆树下的欲望》《天边外》人艺今年还推出了美国剧作家的《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然后可能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有一批外国作品在人艺的剧场排演,甚至形成了人艺洋戏土演的风格,然后人艺如何做到让外国作品打动中国观众的,您觉得?

冯远征:还是我说的是共情,你无论是我们当年的《推销员之死》,还是我们的《哗变》,还是我们的《屠夫》,还是《洋麻将》,其实最主要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北京人也没有把自己的演员化妆成外国人的样子,没有带着这个黄色的头套。就是我们这样的本色的出演,同时还有一个就是语言的本土化。北京人艺翻译剧目的话,其实这一点来说创作上得感谢英若诚老师,因为这位大艺术家他不仅精通中国话戏剧语言,他更精通英语,所以在翻译方面来说他没有障碍,而且他可以用非常本土化的语言去翻译外国戏。那么其实还是一个能够找到共情的点,包括我们《茶馆》,他翻译的《茶馆》到美国演出,当时在华盛顿演的时候,80%是外国观众,那么当他们看到字幕的时候他们会笑。后来我就问当地的给我们做口译的这些这些人就翻译跟他们聊,我说为什么他们看字幕会笑,说因为英若诚老师找了很多当地的俚语,英文当中的俚语和笑话,放到这个戏当中台词当中了,所以他能够会心的去笑。所以这一点来说我觉得中国的戏出去和外国的戏进来,其实最主要的是你如何反映这种人的最基本的那种情感的那种点,他才能够打动观众。包括我们前一段演的《晚安妈妈》也是一对母女,那么女儿要自杀,母亲想阻止她,最后终于这女儿自杀了。很多孩子看完以后,就是特别是家里头,单亲家庭的孩子看完以后在现场就哭,就是看到了我自己,看到了我的母亲,看到了我和我母亲的关系。其实那一个外国戏到中国来为什么能够共情?其实因为大家的家庭结构可能有的地方是很相似的,那么母女的情感也是有些触动他的这种情感点就打动了她。

主持人:您刚才也提到像《茶馆》《雷雨》,我们的本土作品其实在人艺演出也是非常受观众欢迎,那人艺为什么还要排演一些外国的作品,然后他对我们创排自己的作品有什么帮助吗?

冯远征:首先我们要人艺是一个剧院,首先我们剧院它不是简单的一个只拍京味戏的剧院,我们历史上称之为郭老曹剧院,就是郭沫若、老舍、曹禺,那么他们的代表作比方说郭沫若是《蔡文姬》,曹禺先生是《雷雨》《日出》《北京人》,然后老舍先生以《茶馆》为主要代表作,而且这样的几部戏都成为我们剧院的经典作品。演出至今。那么今年雷雨演出了70年,其实你细分三这三个作家的剧目的话就是三种类型,郭沫若先生是以历史系擅长,那么老舍先生是京味戏,那么曹禺先生是现实主义的情感戏,所以其实从这一点上来说,北京人艺不是简单的一个京味戏,那么我们还有更现实主义的戏剧就是反映当代生活的。所以其实4种类型并存,当然其实是5种类型,最重要的一种类型就是外国戏,我们演外国戏,外国戏其实不是简单的说传递一个外国文化,我们要把最优秀的一些剧本展现给中国,那么特别是走出去和请进来,在在于如果说请外国的优秀剧团来演的话,也没有任何问题,但他来了以后就演完就走了。如何把作品更多的让观中国观众能看见,其实就是我们本土化演出,只有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让中国观众不光看到中国最优秀的作品,同时我们还能看到世界最优秀的作品,这一点来说我觉得作为北京人艺来说是艺术作为一个艺术院团来说,这是他的天职。

主持人:明白,就我们也知道一出话剧演出时间会比较长,所以现在有所谓的马拉松话剧一演4、5个小时。现在很多观众可能更喜欢这种短剧。短剧市场很火爆,所以有媒体想问您,就是说您怎么看当下火爆的短剧市场。

冯远征:生活节奏的加快就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碎片化,所以很多人在碎片化的生活当中也想寻找一点情感的爆发点,或者是依托他的情感,他要寻找的这种共鸣点。所以可能短剧的诞生能够让他在瞬间在短时间内一分钟或者几十秒,就能够在他的视频当中找到情绪的宣泄口,所以短视频也碎片化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但是我觉得剧场就像今年两会的时候,很多人在问我AI的这个介入,那么进入我们的生活了,那话剧会不会死?我说肯定不会死,我说因为你走到剧场里头和坐在那和观众面对面的交流是和视频是两种感觉的,所以短视频的这种异军突起,它能够占据很多人的大部分生活,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太忙,是因为他们的生活节奏太快,所以他需要在瞬间去找一个小憩的时间去看一看这些碎片化的这种短视频,但是真的想去放松下来,真的想去享受一场艺术盛宴,我觉得还是要走进剧场,无论是看话剧歌剧音乐会或者是中国传统剧目的话,其实还都是应该可以进行下来的。包括我们去年请到的俄罗斯的8个小时的《静静的顿河》,那么我们的观众其实几乎基本上是没有人退场的,4个小时演完了休息完了,晚上接着演那4个小时,所有的人都是坚持看完,而且没有人几乎没有人睡觉,这就说明什么?说明1个哪怕是1个长篇8个小时的戏,只要演得好,只要创作的好,依然能够让人目不转睛。

主持人:我知道人艺周年庆的时候,也把我们的剧搬到了线上,然后也会把那些精彩片段在演出在现场播放,那以后人艺会尝试这方面的一些创作,然后把观众引入线下。

冯远征:尝试,因为一个是我们其实我们现在首先在做戏剧电影。我们已经申请龙标了,像《茶馆》像《哗变》,那么我们也拍完了《正红旗》,正在后期制作,也准备申请龙标,一个是未来可以进入院线,再一个最主要的其实可能就是未来的线上播出。那么它其实能够让来不了北京或者来不了首都剧场的观众能在线上去欣赏我们的表演,欣赏我们的剧目,那么直播这种形式我们也准备探索,现在比较流行的叫第二现场,也就是说我们在剧场里演出的时候架上机器,然后在另外一个剧场用4k或者8k直播的方式去做这样的一些尝试,但是这种尝试其实需要前期的准备时间很长,大家要想清楚,镜头的摆位包括光就不能够跟剧场的光一样了。但是,是不是能够影响到剧场现场观众的观看,这个都是我们需要慢慢去探索去。时机成熟了,我们一定会去推出的。

主持人:北京文化论坛的永久性主题是传承创新互鉴,您怎么理解这三个词?

冯远征:首先传承我觉得这最重要的,为什么?因为中国文化是有历史的,那么我们骨子里都有一个文化的根脉在里头,其实你不说,但是或多或少你都会有,就像每个中国人有个中国胃似的,出国两天以后你一定要想吃,哪怕有点咸菜你都会觉得很香。所以传承其实是文化的传承,其实是需要我们一定要去往下走。

主持人:您刚才也提到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然后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深化文化交流,实现共同进步,然后您怎么理解这句话?

冯远征:我觉得深化文化交流是我们应该跟世界上去对话,我们用我们的文化和文化去对话,这个是一定的。那么共建其实就更清楚了,世界的大的文化圈需要我们每一个国家的文艺工作者或者艺术家们来共同建立这个世界大的文化圈。包括我前一段时间刚刚去法国去做一些调研考察,我看到了一出戏,是他们用阿拉伯语言的一群女孩子,那我听不懂,但是我看懂了,我觉得其实艺术到一定程度,它已经不是用语言可以传递的了,它用你的表情,用你的形体,用灯光就能够让你感受到它的震撼了,所以看完那个戏的时候,我真的是被震撼到,我觉得文化真的可以不需要语言,有的时候语言可以作为它的一个辅助,你也可以听,尽管你听不懂,但是你从声音节奏的变化高低,你能够感受到他情绪的变化。

主持人:您今年会在文化论坛上跟大家探讨哪些主题,分享哪些观点,

冯远征:探讨影视,我的主题应该是讲打造艺术精品,为时代讴歌。

主持人:谢谢您。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