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2)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2)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与体会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要求,并明确了新时代的开放理念、开放战略、开放目标、开放布局、开放动力、开放方式等,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新变化、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难度在“新格局”,关键在“全面”,核心在发展的内外联动,重点在“一带一路”。唯有在最为难啃的关键领域创新突破,谋求发展,方能形成新格局。

二、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一次思想观念大解放,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思想是一种力量,思想解放是伟大革命的先导。国际舞台上的竞争,最终比拼的是思想、是价值。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度,源于解放思想的力度,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什么叫解放思想?邓小平同志解释说:“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表明,解放思想的实质性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必须克服和防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条化、凝固化的倾向,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命之树长青;另一方面,必须克服和防止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理想化、纯洁化的倾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生产力标准,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大胆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和先进方法,创造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有利于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从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生机活力。很显然,解放思想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精髓,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新时代解放思想的本质要义在于:不唯上,不唯书,不唯风,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其根本目的是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思维方式的变革、精神状况的改造,不断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确保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稳固长久。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解放思想是灵魂深处的一场革命,只有毕生,没有毕业。改革开放40年发展史雄辩地证明,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首要条件;理论联系实际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石。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明确方向,坚定步伐,砥砺前行,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不为任何强权所迫;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沉着应对复杂矛盾、突破棘手难题和解决现实问题,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当前,解放思想换脑筋要着重把握好三个问题:一是换脑筋不仅抓干部,普通百姓同样面临着解放思想的问题。因此,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必须引导人们认真做好“消磁”的工作。要自觉摒弃“左”右之争,牢固树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摆脱姓“社”姓“资”的困惑,牢固确立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标志。要破除“官本位”“铁饭碗”等陈旧观念,要加强社会保障事业的建设和发展,牢固树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竞争意识。要清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精神糟粕,把换脑筋的过程作为洗涤思想和净化灵魂的过程;二是换脑筋不是换感觉,更新观念应该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因此,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必须努力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要扎实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换脑筋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要强化领导干部身体力行的表率作用,带动形成解放思想的良好氛围。要学会辩证思维的方法,交给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观察和认识问题的钥匙;三是换脑筋不能换本色,更新观念要着眼于党情国情社情特点。因此,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必须把推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肯定“能人”作用的同时,理直气壮地讲清组织的地位和价值,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懂得观念的变化,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信仰不能变。在肯定“积极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是个好政策的同时,理直气壮地讲清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道理,全力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懂得观念的变化,独立自主、勇攀高峰的艰苦创业精神不能变。在肯定勇于担当、奋力超越做法的同时,理直气壮地讲清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和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的危害,着力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懂得观念再变,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的好传统不能变。在肯定敢为人先、大胆创新精神的同时,理直气壮地讲清政策法规上不能乱开口子的道理,努力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懂得观念再变,时刻同党中央保持高度集中统一的原则不能变,克服和反对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从而确保始终坚持对外开放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一次中外文化大融合,必须毫不动摇地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立国的根本。其实,对外开放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举措,与其说国家的开放是一项方针政策,不如说是一项伟大的历史性的文化工程。说到底,对外开放的本质是“人的延伸”。因为文化的最终成果是人格。国家开放的程度,与之思想观念、管理体制、文化教育和经济战略紧密相关,需要讲究科学与文明,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就是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确立新的文明,需要开放的心态。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正是一个不断吸收新文化、接纳新文明、不断进行新的文化融合与民族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至少自商朝时代、周朝时代以来,就从未间断过。可以说,没有春秋战国时代的东、西、南、北文化的大开放与大融合,就不会有杰出的秦汉文明;没有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代的大开放与大融合,也不会有盛大的隋唐文明;没有1840年以来渐次曲折出现的中西文化的大开放和大融合,也不会有今日中国的建设成就与现代文明。正是这三次极其重要的文化融合,才使得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数次成为升腾烈焰中的火凤凰。反思中华民族的兴衰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唯有融合中外,不断吸收新鲜血液,民族生命才有无限生机;唯有不断丰富和深化自身,民族文化才能赶上甚至引导人类文明的历史潮流。中国如此,世界各国概莫例外。欧洲若不开放,不会有产业革命和英国、法国社会政治革命。美国若不开放,可能连美国这个国家都不会诞生。古代希腊文明就是一个个具有发达的分工经济的小城邦,通过海陆交通构成了开放式网络组织,其外缘沟通着以小亚细亚为中心的半个欧亚世界。未来的世界,必将是一个更加全面开放的世界,各种民族文化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存共荣、共盛共进、共享共荣。全面开放的要义,不是谁强去打败谁,而是包容开放,互鉴互学,合作共赢。中华文化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价值在于,确立起引领开放的新导向。就是要充分利用5000年的文明积淀,进行系统的整合,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观念,阐明中国价值,通过传播民族性的文化精髓来体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一个国家的主张在国际舞台和外交场合的权重与影响力。在话语权问题上,拥有“权利”是基础,打造“权力”是核心。作为拥有5000多年独特文明和文化传统的东方古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中国应该对于自己的国际角色有特殊的自我定位,对于国际规则制定有特别的诉求。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在现有多数国际规则的制定中没有主导性地位,总体而言尚缺乏强大的国际规则话语权。党的十八大再次明确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这是拓展我国自身开放空间的需要,也是主动塑造外部开放环境的需要。我们必须审时度势,积极参与重要国际事务规则的制定,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努力在全球化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促进共同发展。实践中,应当把握好这样一些着力点:要将国际话语权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工程,应针对不同问题,制定相应的国际事务话语权战略,着力构建基础扎实的话语权体系;要把争取和提高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作为重中之重,提高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要遵循话语权生成的基本逻辑,做到在议题设置上有引导力、在规则制定的讨论中有说服力、对于霸权倾向有回击力、对于质疑有解释力;要抓住网络空间这一重点领域,重视做好突发事件报道,把住争夺国际话语权的突破口;要遵循融通中外的基本原则,用好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充分展示带有民族性的精髓,用“中国特色”模式打牢国际话语权的坚实基础。中美贸易战告诉我们,中国必须学会有理有利有节地应对各种国际话语权挑战,在关键问题上用事实说话,向世界发出中国的真实声音,维护好自身利益。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田甜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