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群忠: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2)

摘要:对国家和民族来说,传统美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是社会人际和谐、人民生活幸福的可靠保证;对个人来说,传统美德是民众安身立命的修养之道。本期报告中,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肖群忠以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灵魂为切入点,详细为大家讲解了传统美德的历史演变过程与基本精神,以及它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灵魂要说明这一点我们得明确几个概念,道德、传统道德和传统美德分别指什么。从字面上看,这三个概念构成了总属关系。

大家每天都在用“道德”这个词,“道”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规范。比如后面我们会讲到孟子倡导“五伦”(五种人伦关系):父子有亲(亲情)、君臣有义(节义)、夫妇有别(区别)、长幼有序(主次)、朋友有信(信任),这就属于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规范。“德”是人的品德和情操,朱熹《论语集注》有言:“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就是说个人品德的形成是来源于实践的。

“传统道德”是什么?“传统”一词一般属于文化学的范畴,指的是过去的但是对今天仍然有价值的一些东西,如果它不具有现实价值或完全消亡了,那它就会变成陈列在考古博物馆中的展品,不再属于传统,而是成为了历史。除了文化学上的意义以外,它还是时间概念,指我国先哲概括创造出的道德规范。这里的先哲大多指的是民国以前的哲学家、思想家,像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倡导的女性解放、男女平权、走出家庭等,都属于现代道德观念而不属于传统道德观念。除了是由先哲创造的理论、思想观念以外,传统道德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它必须是在历史长河中为老百姓所长期践行的一种实践文化。

那么“传统美德”是什么意思呢?它包括在“传统道德”的概念里,是对“传统道德”这个总属概念作出的进一步的价值界定。所谓“传统美德”,指的是“传统道德”中那些以当今时代为衡量标准,仍然合理的成分和精华部分。单论“传统道德”的性质,它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好的我们称为精华,不好的就是糟粕,区分它们的好与坏,就需要以今天的时代标准来开展价值厘清的工作。在区分的过程中,孰好孰坏很可能会引出分歧和争论,比如孟子讲“男女有别”,但是自五四运动以来,我们一直在强调“男女平等”,这两种观念有没有冲突?后面我们会具体分析一下。

第一个大问题主要讲的是传统道德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道德概念基本厘清之后,再来看有关文化的概念。

文化或文明,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人类在器物、制度、观念这三个维度上创造的一切成果。反过来说可能更好理解,那就是要与不由人创造的东西区别开来,即自然形成的都不属于文明,人类文明必须是由人创造的。现在我们考古发掘出来的陶器,使用的手机,修建的建筑,无论是西方的教堂还是中国的四合院,全都代表了文明发展的程度。除了器物以外,文明还包括对制度和观念的创造。我国之所以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正是因为有了礼制的影响。儒家十三经里有三部关于“礼”的专著——《周礼》《仪礼》《礼记》;其中“周礼”是官制,“仪礼”是贵族的生活方式,“礼记”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从狭义上说的文化,指的是以人的精神活动为内核,经过历史传承积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思想和观念。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