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群忠: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6)

摘要:对国家和民族来说,传统美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是社会人际和谐、人民生活幸福的可靠保证;对个人来说,传统美德是民众安身立命的修养之道。本期报告中,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肖群忠以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灵魂为切入点,详细为大家讲解了传统美德的历史演变过程与基本精神,以及它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从曾子、孔子和孟子的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以德为本”。综合上述先贤的观点,道德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就重要性来说,道德高于宗教、哲学、教育、文艺、政治、法律、军事等各种文化现象。比如古时打仗讲究师出有名,必须得是正义之师。再有,现在中国有不少人信仰佛教、基督教等宗教,但实际上中国人自身的宗教意识并不是很强,这主要是由于儒家思想代替了宗教的某些功能。以孝道为例,它将过去的祖先、现在的父母及未来的儿女天然联系在了一起。宗教是什么?它是为了获得情致勉慰和克服生命紧张而存在的。人总有一死,老年人年纪大了,看得开,不害怕,但是年轻人可能会因此紧张焦虑。西方人的宗教是怎么解决的呢?他们说只要在现实社会做一个好人,死后就能得到救赎,升上天堂,天堂是只有快乐没有痛苦的地方。中国人怎么解决?大家知道老爷爷通常都对孙辈疼爱有加,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把孙子作为了自己生命的延续。他的血在孙子的身体里流淌,所以他觉得自己不怕死了。愚公移山也是这个意思,他死了以后,还有子子孙孙继承他的遗志。孝道类似中国人的一种信仰,祖先给予子孙生命并将其视作生命的延续,子孙敬重、孝顺自己的长辈,如此就把祖祖辈辈都联系了起来。

儒家学说中蕴含的道德文化可以帮助人们处理好各种关系。我国自古就讲究礼乐文明,诗文等文学创作经常被用来颂扬美好的品行,表达个人志向。过去的许多老年人,他们的道德知识不像今天的我们,是通过学习系统知识得来的,而是受到文艺作品的熏陶逐渐形成的。比如我们家是陕西的,我的父亲小时候常看秦腔,里面的内容包括忠、孝、节、义等传统美德;另外现在我们好多人会阅读古籍,比如明清章回小说,里面不乏关于传统道德的精彩故事。文艺作品中人物的为人处事之道会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帮助人们处理好各种关系。

传统道德观念不仅渗透到了中国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节日民俗和现代人的衣食住行中也都有所体现。比如穿衣,五服制度和丧服制度就是传统道德的表现。《礼记》里讲,家中老人在世时,子女着装不宜太过艳俗,以免引起老人的伤感。我小时候,就是鲁迅那个时代,大家都穿立领学生装,领口处有个扣子,上面的铁钩叫“风纪扣”。每当我的风纪扣没扣好,我爸就会说:“小小年纪,你这哪儿像个学生!”当然现在早就已经没有那个东西了。再比如饮食,我们吃的文化中也有伦理道德在里面。在我还小的时候,大概是七八十年代,吃饭时一家之长不上桌是不允许开饭的;要是去走亲戚,无论什么辈份,吃饭时都要求男女分席。再有,现在大家的日子愈发富足了,吃肉不算什么稀罕事,甚至经常会担心吃太多不利身体,但是在古代,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吃肉的,什么年龄可以吃肉是有规定的,通常只有老年人可以吃,年轻人不能吃。另外,古代祭祀有三牲——猪、牛、羊,必须有肉才能称为“祭”,如果只有蔬菜瓜果那只能叫做“荐”。住的方面就更有讲究了。老北京的人过去住的都是几进几出的四合院,正堂肯定是会客厅,如果家里没有专门的祠堂,那老祖宗的牌位肯定要摆在正堂里。此外,东房、西房、上房、下房住什么人,有什么用途,都是有严格的伦理规定的。现在大多数人住的是单元楼,很多家庭把这种传统弄拧了,大家可以反思下自家阳面的卧室里住的是老爷子还是小孙子。至于行,《礼记·王记》篇有明文规定:“道路,男子由右,妇人由左,车从中央。”《礼记·曲礼》里对伦理道德作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比如“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就是说为人子女,外出前要先知会父母,回来后要先面见父母,学习游历要有明确的目标。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