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亦庄故事”

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亦庄故事”

摘要:作为北京市打造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中的“一区”,开发区始终将建设好“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作为首要任务。开发区企业累计转化各类专利技术约4万件,专利转化率达到90%以上;研制出国际领先、填补空白的新产品超过240种。

26年前,位于城南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亦庄还是传统农业区,各种基础设施缺乏。26年后,这里已经是一座产业集聚、活力竞发的科技创新之城。

这里,应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更因改革开放而新。中国实体经济腾笼换鸟,千年历史名城北京迎来新时代,26岁的北京亦庄居于历史交集之中,中国40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在这里积淀为北京创新的品牌,这里是离世界市场最近的地方,也是感知中国腾飞速度最生动的地方。

kjcq20180720001-1aa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一隅,图片由开发区管委会提供。

作为北京市打造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中的“一区”,开发区始终将建设好“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作为首要任务。开发区企业累计转化各类专利技术约4万件,专利转化率达到90%以上;研制出国际领先、填补空白的新产品超过240种。

近日,千龙网记者随中央及北京市属媒体采访团走进北京亦庄,走访了多家企业,近距离的感受开发区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在这里,聆听一个个企业成长的故事,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的创新脉动。

这里发生的精彩故事,是关于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不倦探索,是亦庄崛起的故事,也是北京30年来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kjcq20180720001-2a

近日,中央及北京市属媒体走进北京亦庄,参观中航智无人机展厅。图为中航智总裁助理徐淳接受采访。

80后航模爱好者:

玩航模玩出了顶级无人机

在北京亦庄中航智展厅,一架体型庞大的飞机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据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徐淳介绍,这架名为T333的无人直升机诞生于开发区,是国内目前最重的一款无人直升机,起飞重量可达到3吨。

作为民营企业航空领域的一匹“黑马”,中航智这家由一群80后航模爱好者创办的民营公司,现在已经成为军工产业链的签约供货单位,甚至连国外尖端军防也已用上它的产品。该公司的创办者之一是80后小伙——田刚印。

“田总在读大学期间就开始创业做无人机的飞控器,2007年形成产品推向市场。2012年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公司走上了无人直升机整机研发、制造及服务的产业化之路。同年公司落户到北京经济开发区。一路走来,已经走过10多年的时间。”据徐淳介绍,团队常年致力于无人机的研发、生产和制造,并有幸赶上了“军民融合”这样一个时代机遇,成为了建国以来唯一的一家能够承担武器系统平台总体的民营企业,并承担了重点的信号任务、研制任务。

kjcq20180720001-2

近日,中央及北京市属媒体走进北京亦庄,参观中航智无人机展厅。图为中航智TD220无人直升机。

kjcq20180720001-2aa

近日,中央及北京市属媒体走进北京亦庄参观采访。图为中航智T333无人直升机。

不过,在2012年,中航智的产业化之路却异常坎坷。当时整个资本市场不太景气,关注互联网企业比较多,关注实业、高端制造研发的很少。为自主研发第一款无人直升机(机型TD220),中航智创始人田刚印和他的团队几乎花光了账面上所有资金,包括所有能借到的钱、前期卖飞控器挣来的钱,全部投入其中,但还是不够。尽管研发成功,如何生产却成了困扰中航智的大问题,人力、设备、场地、启动资金,座座大山压在肩头。

2012年底,在新加坡航展,淡马锡控股为中航智估值37.5亿元,意图投资,但提出的条件是将研发团队搬到新加坡,这令田刚印无法接受。紧急关头,北京市政府向中航智抛出了橄榄枝,给他们提供了数千万元的资金支持,同时,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还为他们提供产业化空间。正是这一片场地,使中航智具备了小批量的试制能力,解决了困扰在心头的“如何生产”问题。

2012年11月,原本在中关村一间100多平方米的小工作室里攻克软件技术的中航智正式入驻亦庄。此后五年间,中航智扎根北京亦庄,实现了跨越式的飞速发展。作为民营企业代表,中航智成功跨过“民参军”的门槛,一举迈入军工制造领域;作为一个大型无人直升机生产单位,飞机终于有了伸展的空间,2500平方米的研发生产基地已扩容建立1万余平方米的规模化生产基地;从300公斤量级到实现全球首家3吨量级无人直升机的跨越,从小批量试制到批量化生产,从2012年不到10人的团队发展到目前300多人的团队……公司无人机整机研发、设计、制造集成、销售和服务一体化产业结构基本形成。

如今,在开发区的扶持引导下,中航智已走出一条自主技术创新之路,掌握了包括自动控制技术、旋翼独立电控反桨共轴技术、舰载无人直升机系统、硬桨技术(ABC桨)在内的多项核心技术优势,其中全自主飞行控制系统更是填补了国内技术和市场空白;同时也成功研制TA四旋翼无人机、TD220通用无人直升机、T333无人直升机等多型无人机产品,在电力巡线、地理物探、海关缉私、农业植保等民用领域和侦察校射、通信中继、辐射探测、精确打击等军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国内无人机行业的领军先锋。

年轻的中航智的成长,是这批80后创业者的成长,也是开发区培育创新、扶持创新的真实写照。科研团队在中关村科学城等“三城”做早期研发,在开发区进行技术创新和应用转化,随后产品及业务从北京辐射全国、全球——这样一条产业创新有机互动的链条,在开发区逐渐形成。

kjcq20180720001-3aas

近日,中央及北京市属媒体走进北京亦庄参观采访。图为加科思董事长王印祥介绍研发抗癌新药、实现产业化的经历。

海归科学家:

“平台+基金”让idea成为创新成果

一部电影“我不是药神”,再次引发了国人对抗癌药的关注和讨论。世上没有无所不能的“药神”,也没有包治百病的“神药”。

但在素有城南“药谷”之称的北京亦庄,有那么一些团队,有那么一群科学家,一直在坚持不懈地研发抗癌新药,希望攻克癌症这个世界难题。

盐酸埃克替尼是我国首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它的研发者王印祥博士,是中组部“千人计划”获得者、科技部重大专项评审专家。

一直对生命科学有着浓厚兴趣的王印祥在美国攻读研究10年后,于2002年和同伴丁列明一起回国创业,创建贝达药业有限公司,王印祥任贝达药业总裁兼首席科学家。 2011年,王印祥主持研发的用于肺癌治疗的“盐酸埃克替尼—凯美纳”上市,成为中国第一个1.1类小分子靶向抗癌新药,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国家专利金奖。2015年,他创建由贝达及数家VC联合投资的北京加科思新药研发有限公司,任董事长。

位于北京亦庄的加科思新药研发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原创药研发为核心的制药公司,专注于为重大疾病治疗提供突破性创新产品。

2018年6月1日,加科思自主设计开发、具有全球知识产权的小分子口服抗肿瘤药JAB-3068获中国CFDA临床试验批件。此前,JAB-3068已于今年1月获得美国FDA新药临床试验许可,这是加科思第一个同时获得FDA和CFDA批准的IND项目;在美国开展的临床I期试验于3月启动,目前临床试验进展顺利。

作为一个成立不到三年的公司,这样的研究速度,让很多业内人士感到震惊,而其关键原因就来自于加科思“平台+基金”的研发模式。

生物医药领域的创业还有着显著的行业特点:技术密集、研发周期长、成功率低等。这些特点决定了在这一领域创业的难度要比其他领域要难很多。切身体会其中艰辛的王印祥认为中国需要改变这种技术人才创业难的局面,他决定开始一次尝试。他想通过一种新的模式吸引更多的海外科学家回国创业,并为这些科学家提供科研条件支持。

2015年,北京加科思新药研发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加科思正式成立后,即开始了研发“平台+基金”的运作模式。加科思不仅拥有4000平方米的实验室,建设了完整的药物研发试验体系,还为创业者们提供知识产权、注册和QA等全面辅导,同时加科思还与亦庄国投母基金设立了创投基金,帮助创业者解决资金上的难题。

kjcq20180720001-3

近日,中央及北京市属媒体走进北京亦庄采访。图为加科思展厅。

kjcq20180720001-3a

近日,中央及北京市属媒体走进北京亦庄采访。图为加科思实验室。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