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大援: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源于哪里?(4)

摘要:文化自信是国家兴衰的命脉,亦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基础,应该从三个方面对它进行理解:第一是对中华民族延续了五千多年的历史的认同;第二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认同;第三是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文化资源。

关于如何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如何实现对道德境界的追求,中国古代的儒家给出了三种方法,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之为道德实践方法。一种方法是通过家庭伦理实践来实现中国古代有五伦的道德观念,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关系涉及到父子、夫妇及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以家庭为中心的。通过家庭伦理实践,可以把上述几种关系培养成一般性的道德观念。第二种办法是效法天地自然。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从天地自然中获得对美和崇高的领悟。儒家认为天地本身的运行规律就对人有一定的道德启示,比如日月星辰、四季寒暑,始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循环往复运转,从来不会发生偏差;太阳永远都是按照东升西落的规律运行。古人把这些亘古不变的自然现象描述为“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一种不具任何目的性的无私精神。另外,古人在观察天地自然的过程中还体悟到人也要像天地一样,周而复始地不断进行道德修养。

《周易》里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的“健”是刚健有为的意思。“天”就是乾,属于周易里的一卦,这个卦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非常的阳刚,永不停歇地在运动。表现在人的身上是要坚持不懈地奋斗下去,也就是要自强不息。这个道理儒家的祖师爷或者说儒家最重要的学者孔子是如何表述的呢?孔子在《论语》的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他从日常生活中得到的体会。学习是人的终身大事,那么终身学习的精神是从哪儿来的呢?天地就有这种精神。我们也要像古人一样,从对天地自然的观察中感悟到天地运行的规律,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言语和行动。具体是什么行动呢?就是永不停顿地学习。那么在这句话之后,还有一句与其相对应的话,叫做什么?“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代表大地,象征女性,如大地母亲一样具有包容性,所以“君子以厚德载物”讲的是做人也要像大地一样具有能承载万物的包容性。“包容性”是与人相处不可或缺的品质,与交友之道密切相关。《论语》里,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后,第二句话紧跟着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拜访我们了,这是能令我们感到非常愉快的事,但是也同时涉及到一个怎么处理好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交友之道重在有包容心。孔子有一句话说“毋友不如己者”,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不与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我们周围的人,肯定有比自己优秀和总体评价起来不如自己的人,如果按照这句话的说法,只与比自己强的人交朋友,那是非常矛盾的。如果比我好的人也因为我不如他而不愿意同我做朋友,那人与人之间岂不是没法交朋友了。孔子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直到今天,人们对它的理解也没能得到统一的意见。我个人的理解是其实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是“贤于己者”。有些人的总体评价可能不如我,但是他总有某个方面是比我强的,那我还是要跟他做朋友,学习对方的长处。怎样才能做到这点?这就需要包容。没有包容心的人只能看到周围人的缺点,不会跟别人交朋友,自身也不会得到提高和进步。反之,如果能够看到周围人的优点并吸收过来,就能使自身成为一个道德更加高尚的人。所以儒家认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包容可以令自己的德行变得更加丰厚。

不管是强调刚健有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还是强调要具有如大地母亲一般的包容性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都是由学习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律的过程中感悟到的美和崇高里生发出来的,这种美和崇高又转化为儒家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途径。所以儒家强调什么?强调向天地万物学习,为的是提升自己的道德。这是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第二个实践方法——效法天地自然,因为人是从自然中产生的,所以也要向自然学习。除了家庭和天地以外,还包括古人在各种艺术活动中所表现的自然。琴棋书画,无一不表达了古人对美和崇高的追求。比如弹琴,志在高山流水,这就是艺术向思想道德层面的转化,对艺术情操的陶冶同时也是对道德的陶冶。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