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大援: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源于哪里?(6)

摘要:文化自信是国家兴衰的命脉,亦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基础,应该从三个方面对它进行理解:第一是对中华民族延续了五千多年的历史的认同;第二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认同;第三是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文化资源。

所以说人类文化的两条发展道路,一条是不断改造自然,另一条是不断进行自我改造,最终形成价值观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与西方文化具有显著的区别。刚才我们提到了英国的历史学家汤因比,他把人类历史上的文化统一与政治分裂分为了两种模式,一种是希腊模式,一种是中国模式。从西方的价值观来看,以基督教为例,他们认为天地万物是从哪儿来的呢?是上帝造的。人的行为也是按照上帝规定的《圣经》里所写的十诫的要求去做的,这是西方的价值观体系。中国人则认为人是元气自然运动的结果,我们要通过效法天地、家庭伦理实践和养气立志等途径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这是中国的价值观。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技成果铺天盖地、日新月异,我们更应该注重对自身的改造,把“止于至善”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是加速度的发展,它发展的速度越快,对人的改造也就愈发显得重要。在改造自身的过程中,我们须特别注意的地方是要从中国古代的价值观中汲取优秀的部分进行继承。因为人们往往更看重对自然科学改造所获得的成果,对其津津乐道并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殊不知对人的改造更为重要。每一个现代人可能都有驾驭复杂科技的手段,但我们是不是能把这种科技手段真正用于为人类造福呢?这可能是一个问号。正因为科技具有强大的力量,如果它不能被运用到正途上,就会造成很大的偏差,带来不可估量的破坏。再次重申,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科技越发达,对人的改造就越重要,正确的价值观的树立就越重要。在中国古代,这种道德上的最高追求被称为“止于至善”。

建立文化自信,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要从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改造自身价值观的养料,对古代的价值观施行创新性的发展,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里”。在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个发展历程这个“表”的同时,更要注重借鉴传统思想道德观念改造自身价值观、树立正确价值观这个“里”,如此才能做到“表里兼顾”。这就是我们讲的第二个问题。

这个问题我们实际上讲了两个问题,就是文化自信的两个基础。一个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这个我们讲的比较简单,我特别看重毛泽东同志80年前写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其中包括学习理论、学习历史、学习现状这样的一种观点,对我们今天也非常有指导意义。另一个基础是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把它分成了“表”和“里”两个部分,重点讲解了作为核心内容的“里”,即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