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大援: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源于哪里?(5)

摘要:文化自信是国家兴衰的命脉,亦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基础,应该从三个方面对它进行理解:第一是对中华民族延续了五千多年的历史的认同;第二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认同;第三是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文化资源。

第三种道德实践方法是不间断的道德培养这种方法叫立志养气”。这个“气”就是文天祥正气歌里谈到的“浩然之气”。孟子谈论浩然之气的时候说“气以直养而无害”,意思是人要不间断地对自身道德进行培养,锻炼自身的意志品质。

古人通过上述三种实践方法培养人的道德责任,以达到一个人所有认识活动的最高目标——止于至善。儒家有一部著作叫《大学》,本来是《礼记》里的一篇,唐代以后开始受到重视,宋代以后与《论语》《孟子》《中庸》编排在一起,成为了四书。现在很多人都在学习四书,实际上四书看似简单明了,但内容却并没有那么好理解。《大学》篇里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于止于至善,儒家还有另一种表述,叫“知止”。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的价值观中,人们是把道德追求奉为最高标准的。当然,是不是追求了崇高的道德就不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了呢?对这个问题儒家也作了相应的讨论。

荀子认为与自然科学知识相较,人的道德品行更为重要。《荀子·解蔽篇》里有一句话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就是说人可以认识万物,而可以被认识,是万物的自然之理。后面还有一句话是“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疑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遍也。”自然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只追求自然科学知识,一辈子也追求不完。那么要怎么办呢?除了自然科学知识以外,还有一种知识是道德层面的。用现代人的话来说,人类文化是在两个维度上发展的。人类有了文化,开始思考,首先要改造自然。从第一把石斧到农业革命,再到蒸汽机工业革命,一直到现在的信息革命,各种电子计算机、飞机的更新换代,包括武器制造,都是自然科学不断发展带来的结果。这是第一个维度,是关于自然科学的。

另外一个维度是关于人的科学,也就是人对自身的改造。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现了改造自身的必要性,中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人的行为是受到自然环境制约的。比如打猎或捕鱼,在春天的时候不能把渔网做得很细密,要把网眼做得大一点,好让小鱼留存下来。另外也不能过度捕猎鸟类,要让小鸟成长起来。这种对人行为的限制逐渐演变发展成一种知识维度,并最终达到了对人自身进行改造的最高形态,就是我们所说的价值观。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