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大援: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源于哪里?(3)

摘要:文化自信是国家兴衰的命脉,亦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基础,应该从三个方面对它进行理解:第一是对中华民族延续了五千多年的历史的认同;第二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认同;第三是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文化资源。

加强文化自信的第二个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我们应该如何把握,从什么地方入手?这里我提出一个“表里兼顾”的观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做到表里兼顾,“表”是它整个的历史发展过程,“里”指的是它的核心内容。下面我分别讲一讲自己对传统文化“表”与“里”的看法。

首先是“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要抓住核心,文化自信其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的自信,那么这个核心是什么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守的价值观。概括地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是一种元气自然论的宇宙观。中国古人认为元气的运动是产生万事万物的根源,人的诞生也是元气自然运动的结果,但是人跟其他的自然万物不同,人所秉受的气有思想精神的成份在里面。以动物为例,一头牛或一条狗,它虽然有感官知觉,有心理活动,但没有高级的精神活动。在气化流行(中国古代哲学用语,指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人所秉受的思想精神上的成分被古人称为“正气”,也就是一种道德责任,一种极高的道德修养和追求。

抗元英雄文天祥有一首特别有名的诗叫《正气歌》,诗里有几句话是这样说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天地间存有正气,在气化流行的过程中,它赋予万物的气是不一样的。赋给一草一木、一土一石的是一种比较粗疏的气,而赋予人的,除了普通的气以外还有一种特别的包含着思想精神的气,那就是正气。因为万物所秉受的气各不相同,所以文天祥把它表述为“杂然赋流形”。由阴阳二气组成的元气自然运动的结果是在地上形成了山川河流,在天上则成了星体宇宙,对于人来说则是浩然之气。“浩然之气”的说法出自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孟子,孟子认为人的道德品质修养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有了浩然之气,那么具有浩然之气的人就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大丈夫实际上指的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那么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是什么样的呢?就是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那么这种“正气”“浩然之气”,即天地赋予人的思想道德层面的成分,也被表述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概念——义,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义务的“义”,在中国古代指的是道德责任。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人所秉受的“气”并不能随着人的成长自然地转化为一种道德责任,正像人的生命肉体不经锻炼就无法保持健康一样,要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也必须通过实践修养来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情操。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