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北京脊梁:明北京中轴线的文化魅力

【2018-08】北京脊梁:明北京中轴线的文化魅力

北京中轴线素有“北京脊梁”的美称,从最南端的永定门开始,向北依次为先农坛、天坛、天桥、前门、天安门等建筑,总长度为7.8公里。这条中轴线将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串联起来,规格严整、设计精密、气魄雄浑,犹如一曲跌宕起伏的华丽乐章,主导着这座城市的空间格局,也丰富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和内涵。

承前启后:明北京中轴线的形成

明北京城的营建,是在元大都基础上,参照明南京城规制建设而成的。从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来看,明北京城以元大都城为基点不断向南扩展,突出了皇帝面南而王的都城建筑布局特征。首先是明初攻入元大都之后,将元大都城北面城墙向南推进了五里;明成祖定都北京之后又将南城墙向南拓展,由此使得原先偏南的皇城变成了全城的中心,原先位于中心位置的钟鼓楼则位居都城北面。嘉靖年间在城南修建外城之后,北京城由原先的四方形变成凸字形结构,自此奠定了明清北京城的基本格局。

明北京城的中轴线是以元大都中轴线为基准而设计和修订的。相较于元大都,明北京城的中轴线又有一些新的特征。首先,永乐营建都城时,将北面中轴线向东移动,使明北京城宫城回到了主中轴线上,皇城与宫城的中轴线合二为一,这是明代北京中轴线的一个重要变化。其次,在代表着明朝最高权力中心的紫禁城正前方设置了完备的中央官署机构,诸如户部、礼部、工部、兵部等,并采用了“东边主生,西边主死”的对称分布格局,进一步凸显了皇权的核心地位。此外,将原先诸神合祭的郊坛分置在中轴线的两侧,并将太庙和社稷坛安排在了皇城之内、紫禁城之前,由此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祭祀礼仪设施,再次强调了“左右对称、中轴横贯”的皇城格局。同时,利用修建紫禁城挖护城河的泥土以及拆除元朝宫城的渣土,在紫禁城后面堆积成万岁山,突出了这条城市中轴线的制高点,也进一步增加了中轴线的中心视阈效果。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