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李松林: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3)

二、《三十讲》主要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战略目标、主题主线、根本立场和发展动力

主要包括第二、三、八、九、十一、十二讲。

(一)战略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体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

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战略部署,为中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基于深刻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中的第一个“明确”,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同志为什么在上任之初就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和特征是什么?怎样实现中国梦?习近平同志围绕着“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这个重大命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第一,中国梦的提出,顺应了时代发展大势和人民群众期盼。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首先是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中国梦的提出,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成为凝心聚力的动员令,为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能量。

第二,鲜明提出了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如何理解中国梦的本质属性?

其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增强以经济科技文化力量为主的综合国力。中国梦的第一要义就是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

其二,中国发展必须进一步提升中华文明在复兴中的历史地位。

其三,进一步提升社会和谐的“幸福指数”。

其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同志以中国梦的高度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来强化中国共产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引领,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内涵,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

第三,明确了“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怎样理解这句话?

其一,从民族梦的角度分析,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通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来实现。

其二,从国家梦的角度分析,就是要实现国富军强。

其三,从人民梦的角度分析,就是要实现人民的新期盼。把“人民幸福”作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之一,把“实现人民的梦”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落脚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根本宗旨的高度统一。

第四,深刻分析了中国梦的特征。习近平同志指出,“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因此,“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可见,中国梦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怀和充满了对中国统一的强烈渴求;体现的是对现代价值的追求与集体主义精神,这是中国梦特征的集中所在。

第五,揭示了实现中国梦的有效路径。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民族的共同梦想,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应同心共圆中国梦。

第六,规划了实现中国梦的时间表。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梦的提出,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实现民族复兴的内心渴望和高涨热情;进一步强化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自觉意识;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思想、邓小平同志关于“改变落后状况,才能对人类作出比较多贡献”的思想。

(二)主题主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要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就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自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第一,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党的生命。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 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为什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因为:

其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解决了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历史性变革,足以表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为未来中国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领中国梦的实现。苏东剧变使西方社会普遍认为世界社会主义已经成为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不仅让西方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而且对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二,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习近平同志认为,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这一论断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源流,批驳了西方一些国家和国内一些人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误读,廓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同伪社会主义的区别,具有凝聚共识,正本清源的作用。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四者的有机统一,其中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文化是最深厚的基础和底蕴。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于此,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怎样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同志强调在学好党史、国史的基础上,要坚持“五个必须”,即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必须顺应世界大势;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通过“五个必须”的实施,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三)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基于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强调,“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怎样理解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第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同志指出,“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党的宗旨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具体而言,

其一,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了谁”的问题,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生动体现,是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

其二,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关键是站稳人民立场。而人民立场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体现了对人民创造历史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体现了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坚定追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

其三,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

第二,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习近平同志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4000多字的内容,84次提到“人民”,“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习近平同志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历史规律,深刻论述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和伟大精神,发出了奋进新时代的进军号令。怎样才能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其一,关键是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其二,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

其三,坚持由人民群众评判,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人民是政绩的阅卷人,人民是时代的动力之源。

第三,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首先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其次,提供各种有利条件,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再次,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四)发展动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推进改革,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推动新一轮改革大潮涌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吹响了改革开放新的进军号。党的十九大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集中体现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极大凝聚起共同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引领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更为波澜壮阔的航程。

怎样把握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发展的根本动力?结合《三十讲》的讲授内容,我从六个方面予以说明。

第一,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得以完成。

第二,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中国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

习近平同志指出,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要增强政治定力,坚守政治原则和底线,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习近平同志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回答了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效果,它由两句话组成了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只有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

第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同志强调,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我们党为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作出的重要战略安排,进一步明确了实现改革总目标的时间节点和方法路径。

党的十九大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站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部署了一大批力度更大、要求更高、举措更实的改革任务。

第四,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正确方法论。全面深化改革触及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利益调整,十分复杂。协调不顺、处理不好,改革就难以顺利推进,难以取得成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改革全局,深入把握改革规律和特点,系统谋划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路径和有效方法,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丰富、全面、系统的改革方法论,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

这些正确的方法主要有: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改革;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坚持蹄疾步稳地推进改革。

第五,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经济建设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用力。

第六,以钉钉子精神狠抓改革落实。改革推进到今天,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要把抓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坚定改革信心和决心,增强推进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着力提高领导干部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引导领导干部树立与全面深化改革相适应的思想作风和担当精神,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敢于啃硬骨头,盯住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

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凝聚了全党共识,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与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责任编辑:吴自强校对:张一博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