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与亲情

速度与亲情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余光中的这篇《乡愁》不知打动了多少人,距离让亲情变得那样可贵,路途让思念变得那样悠远。

从考上大学离开家起,小小的车票就成了连接我与亲人的印迹,火车也成了承载我乡愁的重要交通工具。

1993年我考上大学,南京离家并不是太远,其实直线距离也就是200多公里,可那时候没有高铁,都是坐火车或坐汽车,要绕道就得500公里。交通也不方便,从我们村里先坐顺道的三码子或拖拉机到镇上,乘坐过路的汽车到市里,从市里再买火车票到南京。那时候的火车票可真是一票难求,一到放寒暑假,别说是卧铺、坐票了,就是站票也得提前托人拉关系或者排一天的队才能买到。

火车是过路车,往往只停两分钟,这两分钟往往就是决定能不能坐上车的生死时速。乌央央的一群人逃难似地提着大包小包,玩命似地往火车上挤,火车里早已挤满了人,厕所、洗手池、窗口,甚至行李架上都是人,车里的人同情地望着没有挤上来的人,挤上来的幸运儿则是满头大汗赶紧找落脚的地方。说实在的,上大学四年,我从没坐过一次座位,都是背着包站六七个小时,站累了蹲着,最好的境遇就是能有个宽松点的地方把包放在屁股底下坐一路,这算是最幸福的时刻了,更别提上厕所和洗脸了,每次从火车上下来都跟泥猴似的,又脏又有味。

记忆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在南京火车站,我和一个同学放寒假坐凌晨一点多的火车回家。火车来了根本上不去,门也不开,里面的人怕外面的人进去,都把门堵上,窗户也不开,就像攻城堡打仗似的,里面的人积极防守,外面的人想方设法要冲进去。有长得人高马大的男同学或同乡一起仗着人多势众硬把门挤开冲进去,我们两个女同学只能望洋兴叹,眼巴巴地看着人家。这时有个高有两米,穿着军大衣的男人过来问我们,想不想上去,一个人50块钱。我们想都没想,连连点头答应,给他一百块钱以后,他走进一个半开的车窗,一使劲就把窗户顶起来了,里面的人刚想再关,已经来不及了,而且看他满脸凶相也不敢阻拦,他两手一提,像提小鸡似的,就把我从窗户塞进去,紧接着是我同学,还有我们的包,动作迅速,简单粗暴,但有效。刚塞完,我们还没说谢谢,火车就咣当咣当开了。

类似的事还有许多,总之人多车少,一到春节就人满为患,能有方寸之地站着回家已是莫大幸福。火车也简陋,好多都是绿皮火车,跟拉货似的把一堆人塞进去。我还算近点,有同学回新疆,云南等远的地方,得坐几天火车,吃喝拉撒都在火车上,有时困极了就睡在车座下或过道上,下车时脚都是肿的。可只要下了车迎着父母慈祥的目光就觉得一切都是值的。

毕业后来到北京,离家更远,1000多公里的路程更让一家人难以团聚。第一次妈妈带着弟弟妹妹来看我,三个人半夜坐上火车,站了一夜,到第二天晚上才到北京,整整17个小时的慢车就吃点馍,连厕所都没法去,下了车年幼的妹妹就哭了,说以后再也不来了。我妈也蓬头垢面,娘仨跟个要饭的似的。我心一酸,泪水也掉了下来,啥时我们才能高高兴兴、干干净净地坐趟火车呢?

工作以后挣了点钱,才敢托人去买卧铺,票也非常不好买,得动用很多关系,搭很多人情才可能买到。第一次坐卧铺,简直激动得不得了,东看看,西瞧瞧,像初嫁入婆家的新娘。虽然是窄窄的一小条床铺,可躺在那儿听着火车咣当咣当的声音幸福得不得了。还可以随时上卫生间,早上洗把脸干干净净地回家去。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火车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从时速几十公里到一百多公里,回家的时间也从17个小时变成12个小时,再后来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坐动车到家一下子缩短为5个多小时。而如今,老家通高铁了,回家只要4个小时就到了,而且再也不是罐头车了,漂亮的子弹头,窗明几净,餐车、洗手间都配有洗手液,厕所里还有卫生纸,坐着舒适的座椅,车里还有网络。聊聊天,说说话,看看外面飞驰而过的风景,半天的时间就可以到家了。随着父母年纪越来越大,我回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再也不用求人买票了,用手机轻轻一点就能搞定。去年春节我们姐弟三人都从各自的城市回了家,一起陪父母过了个团圆年。端起酒杯的那一刻,父亲激动地说,这日子真是越过越好了,做梦也想不到,几千里的路一天就能到家,你们能经常回来看看,我们也就心满意足了。我们都笑了,速度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让我们的亲情越来越浓。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