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俐:《诗经》与诗教(12)

摘要:衡量一个民族或一个人的文明程度有两把标尺,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对《诗经》的学习在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人格塑造的过程当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当代教育中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的祖先在创作和学习《诗经》的过程中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不但给人以艺术审美享受,还用艺术的方式教人们该如何做人。本期报告中,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赵敏俐为您展现《诗经》教化育人的力量。

四、《诗经》是歌,要从歌唱的角度来看待

对《诗经》和它的写作手法要怎么来理解呢?我们再来看一首《诗经》中比较简单的诗。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是古代的一种植物,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车前子。它刚长出小嫩芽时一般可以食用。我小时候家里特别穷,就曾经吃过这种野菜充饥,那个时候正好是我们国家最困难的一段时期。在古代,女子都把传宗接代当作一项很重要的职责来看待,吃车前子是有利于怀孕的,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采芣苢的劳动场景。

读过之后,大家觉得这首诗好不好?好在哪里?也许大多数人会认为它挺通俗的,我们来看一下古人和当代的前辈学者是怎么评价它的。我引两段话。清代有个文学家叫方玉润,他曾评价这首诗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是这样描绘他读到这首诗的感受的:“揣摩那是一个夏天,芣苢都结子了,满山谷是采芣苢的妇女,满山谷响着歌声。这边人群中有一个新嫁的少妇,正捻着那希望的珠玑出神,羞涩忽然潮上她的靥辅,一个巧笑,急忙的把它揣在怀里了,然后她的手只是机械似的替她摘,替她往怀里装,她的喉咙只随着大家的歌声啭着歌声 ,……她听见山前那群少妇的歌声,像那回在梦中听到的天乐一般,美丽而辽远。”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与方玉润和闻一多相似的感受?也许有一点,也许没有。会不会是闻一多和方玉润在那边自作多情呢?即便是自作多情,也要有个由头。这首诗到底好在哪里?它充分引发了文人的联想。我们理解《诗经》必须进入到当时的文化氛围中,要做到这一点多少是有些困难的。那么为什么方玉润和闻一多能做到?首先我们要知道,《诗经》里像芣苢这样的诗其实是歌,歌和诗是不一样的。想必大家都有经验,现在人们都喜欢听流行歌曲,比照流行歌曲和诗,两者显然是完全不同的艺术。《诗经》是当时那个时代的歌曲,但是音乐没能流传下来。现在我们看到的其实只是歌词,于是就把它当作是文人案头写的东西,当作诗来看待。

《诗经》和文人案头所作的诗有什么区别呢?以《唐诗三百首》为例,我们说一首经典的律诗,杜甫有一首著名的诗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为什么被奉为经典,好在哪里?主要是因为它每句诗里都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并且除了“萧萧下”和“滚滚来”这两处双声叠韵的重复以外没有其他重复。律诗中是忌讳字的重复的。

我们简单分析一下诗的内容,比如“万里悲秋常作客”一句中,“万里”指杜甫流落于外地离家很远;“悲秋”指正赶上秋天这样一个容易让人产生悲凉情绪的时刻;“常作客”是说他常年客居他乡。这短短小半句诗就交代了四层意思。再看下一联,“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已经年过半百,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常常生病,经常孤独的一个人登高台,这又是好几重意思。另外,“万里”指的是空间的辽阔;“百年”是说时间的久远,这又是两层意思。粗略估算下来,一句诗里竟然有十来重意思,这样内容丰富的诗句,如果唱出来,别人肯定来不及理解透彻,显然不适合用歌唱的方式表现出来。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