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2018-1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中国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如今已走过40个春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围绕着计划与市场、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与政府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理论持续地演进和发展,经历了六个阶段: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源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理论持续递进并升华,发展引领和推进了经济体制改革,优化了经济基础与生产力关系,激发了社会活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第一阶段是1978~1982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大会确定了调整、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帷幕。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启动农村改革新进程,大胆冲破“左”的思想束缚,改变不适应中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林牧副渔各业兴旺。农村的巨大变化有力地证明: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就能把经济搞活,把生产搞上去,使人民富裕,国家繁荣。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国民经济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辅助作用” 。在此之前,沿袭苏联的政治经济学及计划经济模式的传统观念认为:社会主义是公有制、计划经济,资本主义是私有制、市场经济,克服市场经济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的根本手段就是计划;由于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因而,摒弃计划的市场经济,不能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理论,推进了经济体制改革。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要正确划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各自的范围和界限。”市场主体开始形成,市场机制逐渐发生作用,市场开始成为配置资源的重要补充手段。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理论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在此理论指导下,中国沿着放权让利、双轨并行,计划与市场结合的方向进行改革。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允许个体、私人和“三资”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放开了部分市场经济;在公有制经济的经营形式方面,农村集体经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国营大中型企业普遍实行承包制和若干企业的股份制试点,减少了国家指令性生产和物资分配计划的种类;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方面,权力下放特别是推行财政大包干制度,大大增强了地方财政。

然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源于传统计划经济。直接的指令性计划仍被看作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整个经济运行的基础,市场调节只是从属的、次要的。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