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精神扶贫”攻坚战(2)

打响“精神扶贫”攻坚战(2)

——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与体会

三、精神扶贫要注重抓手、放眼长远

 首先,要突出教育先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扶贫需先扶智。上述问题的出现,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民众受教育程度低、科学文化知识储备不足。要加强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投入,牢牢把握住未成年人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黄金期。改变贫困地区教育短板的现状,关键在于不断提高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水平。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财政转移力度,保障困难地区教师权益;要施行困难地区教师扶持计划,用政策和制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升人才。广大教师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过硬的专业知识,发挥教育去伪存真、激浊扬清、立德树人的积极作用。

其次,要加强文化培育。如果说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养成的源泉,那么社会教育就是成年人提升素质的重要依托。社会教育应以文化濡染和道德熏陶为主,树立困难地区群众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民间文化人才的培养,普及和创新基层文化馆(站)、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推动贫困地区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侧结构改革,以文化扶贫润民心、解民惑、强民志。要加强党对贫困地区文化工作的领导,“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的乡村走向富裕道路的最重要的保证。”②基层党员干部必须努力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悟者、传授者、践行者,要以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解答广大群众的精神疑难,扮演文化扶贫带头人的重要角色。贫困地区的文化产品及服务供给必须与本地人民的文化需求紧密结合,以求高效化、长效化发展。文化产品创作要破除积弊,大胆创新,在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内容要以着力书写正能量,弘扬中国梦,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为核心,形式上要不断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艺术载体和表达策略,力求因地制宜、喜闻乐见,既努力适应又积极引领人民群众的文化品味。

再次,要强化法律约束。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律知识的传授,引导贫困地区群众懂法、守法,使其心中有准绳、知敬畏。依法治国无死角,尤其是广大农村,在规范基层社会组织成员的行为规范方面,传统乡规民约的约束作用日益衰弱,而健全的法律法规尚未得到有效施行,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底线意识模糊,无形中滋生违法犯罪风险。要加强困难地区法律知识宣传与教育、法律援助力度,增强法治公信力、约束力。让广大群众明白,法律既是脱贫致富过程中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也是用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有力武器;违法必然受到惩罚,守法才能得到尊重和自身的安全。

感悟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那种认为物质文明建设是‘硬劳动’,精神文明建设是‘软劳动’,重硬轻软的做法,那种认为商品生产发展了,脱贫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的想法,都是违反辩证法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为当下的扶贫攻坚战指明了前进道路和方向:只有在抓物质文明、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弘扬精神文明、倡导文化培育、加强法治建设,帮助困难地区群众树立正确的致富观、人生观、法治观,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才能赢得决定性胜利。

(作者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①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52页。

② 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59页。

③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49~150页。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