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辉:在北京市“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系列论坛主题宣讲

刘宇辉:在北京市“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系列论坛主题宣讲

摘要: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我们一定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在北京市“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系列论坛主题宣讲(文字实录)

(2018年11月22日)

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刘宇辉

观众朋友、各位网友,大家好。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背景下,首都教育走过了不平凡的40年,走出了一条符合首都特点的教育改革之路。根据首都教育改革发展特点,我们将40年的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恢复建设时期,主要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恢复高考、拨乱反正、在全国率先试行自学考试制度、开展教育体制改革等,迎来了首都教育事业发展的春天。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一直指引着首都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二是稳步推进时期,大体是上世纪90年代。1993年在全国率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九五”期间又在全国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也率先在全国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基本建成了门类齐全、结构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三是快速发展时期,大体是进入新世纪的10年。2004年召开第一次全市教育大会,提出了“首都教育”的概念。首都高等教育率先在全国进入普及化阶段。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2011年,召开第二次全市教育大会,颁布《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首都教育和先进的学习型城市的战略目标。四是深化改革时期,主要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首都教育作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着力深化综合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开启了新时代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今年10月18日,召开第三次全市教育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研制《首都教育现代化2035》和五年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首都教育的重要地位、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描绘了首都教育发展的新蓝图:到2020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22年进一步巩固提升教育现代化成果;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建成理念先进、体系完备、质量优良、环境优越、保障有力的首都教育,使北京成为全球主要留学中心和世界杰出青年向往的留学目的地;到2050年,达到发达国家前列水平,使北京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教育先进城市。

北京目前有各级各类学校3500多所,教育人口310多万。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中央、教育部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稳定,推动首都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实现了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首都教育影响力、竞争力、辐射力不断提升,为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全国教育改革发展探索了重要经验,为提升中国教育世界影响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首都教育的历史性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牢记“看北京首先从政治上看”的要求,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健全党全面领导教育的各项制度,研究制定了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党建指导意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二是认真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持续提高。高等教育围绕“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强化内涵式发展,学科建设、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北京地区34所高校、164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部分高校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194个学科进入教育部学科评估的A类,占全国的27%,获国家科技三大奖的数量占全国高校获奖总数的20%以上。职业教育着眼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不断增强。首都教育总体布局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优化,部分教育功能有序向外疏解,与津冀各地签署合作协议40多个,有效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教育扶贫和对口支援扎实推进。

三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教育公平取得重要突破,2015年16个区整体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健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全市已有中小学教育集团150多个,学区130余个,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稳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比例持续提高,今年初中、小学就近入学比例分别达到96%、99%以上,初中学生升入优质高中比例达到52%以上。高考录取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0%左右。出台乡村教师和乡村学校支持计划,为3.3万多名乡村教师落实岗位生活补助,推动中小学教师交流,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迈出坚实步伐。2011年以来,持续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努力缓解入园难。办好特殊教育,保障符合条件的来京人员随迁子女依法享有教育公共服务。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四是深入推进依法治教,教育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坚持教育立法、依法行政、依法治校、教育普法一体推进,形成了以8部法规为核心的比较完备的地方教育法制体系,基本做到“一校一章程”,师生员工法治素养不断提升。努力推进管办评分离和“放管服”改革,减化行政审批、权力清单和证明事项,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的事中事后监管。加强社会大课堂建设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格局。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全力确保首都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首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深切感受到这些成绩确实来之不易。这是中央、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首都教育战线广大师生员工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共同关心支持的结果。当前,首都教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还要清醒看到,首都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全市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差距还需付出很大努力;教育发展不充分的压力依然较大,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还需下大气力进行破解。

针对这些问题,下一步我们有这样几个基本考虑: 一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二是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强化教育市级统筹,进一步完善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补齐相关区域教育资源短板,完善依法治教机制,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三是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育人才队伍。四是推进教育布局优化和区域协同,探索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教学新模式,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提升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五是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格局,形成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我们一定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关乎千秋万代,情系千家万户,教育的改革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注教育、支持教育,帮助我们共同把首都教育办得更好。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