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中国为什么能?(2)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为什么能?(2)

摘要: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表明,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把各种生产力要素集中起来,聚焦关键点进行优化配置,就能充分激发潜力,达到既定基础和条件约束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限。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也是制度发展规律。

中国道路走得对不对,实践是最好的裁判,是最硬的标准。40年来,中国道路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实现了中国的历史性巨变,学者们称之为“当今时代最为重大的事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是“难以想象”、“超越想象”。一是创造了“中国奇迹”,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所谓“中国奇迹”,是国际经济学界的评价。那么它“奇”在哪里呢?“奇”在经济增长之快、延续时间之长、惠及面之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之大,都前所未有。二是彰显了“中国优势”,显示了中国独特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比较才能分出高低、判明优劣。我们说中国道路走得对,就在于我们有底气与前后左右比、与其他国家比。当今世界200多个国家,绝大多数都搞资本主义,但真正很发达、富裕的也就是那么一二十个国家。我们有信心与任何发展中国家比,比如我们的邻居印度,是所谓“民主国家”。中印独立时间、发展起点都差不多,1978年我国GDP总量略低于印度;但到2017年,GDP总量中国为122503亿美元,印度仅为25414亿美元,中国几乎是印度的5倍,而在基础设施、城市建设、人民生活等诸多方面,差距也极大。三是激发了“中国想象”,增强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道路的信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激发了世界上有识之士对中国的重新打量,对中国成功背后理论支撑的原因和道路选择的探寻,以及关于“北京共识”、“中国经验”、“中国模式”等的议论和研究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认识到,每个国家都应当而且完全可能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正如印度前总理辛格在中央党校演讲中所说的,中国的“经济改革及其瞩目成就,激励了所有发展中国家”。有些国外学者认为,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理念具有世界意义,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已经创造了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还将继续书写更加精彩的“中国故事”。

第三,优越制度的保障。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苏东剧变前,世界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发展到多国实践、由一种模式发展到多种模式,世界上一度出现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立的格局。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陷入低谷,西方一些人甚至宣称历史已经终结。而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建立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走越宽广,越走越优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功,为科学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势和优越性。世界舆论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激发了世界关于制度的丰富想象”,并且其举国机制世所罕见,“中国想做任何他们认为重要的事情,没有做不成的,因为他们可以不受任何阻挡地举全国之财力、人力、物力去办。”

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表明,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把各种生产力要素集中起来,聚焦关键点进行优化配置,就能充分激发潜力,达到既定基础和条件约束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限。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也是制度发展规律。中国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西方国家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发展之路,创造出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这样的制度安排保证中国能办成许多其他国家办不成的大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

在改革开放40年中,我们曾驱散阴霾,信心百倍;我们也曾经受考验,艰辛探索。国际上的“苏东剧变”、亚洲金融危机、世界金融海啸……国内的“98大洪水”、5·12汶川大地震,以及来自美国的单边主义,对我国实施霸凌主义、搞贸易摩擦……一系列重要的历史关口,这一系列的困难与挑战,都没能阻挡改革开放的航船破浪前行。比如5·12汶川大地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闻讯后各省区市全部第一时间出人出钱出物。通往灾区路上的救援队伍络绎不绝,各地涌入灾区的志愿者也是十分踊跃,争相献血的队伍甚至造成了交通阻塞。灾区的重建,更是显现出举全国之力、集全民之智的独特优势。强震之后还不到三年,一个新汶川拔地而起,附近的北川、青川等县城也是旧貌换新颜。

正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才保证我国40年改革开放中各项大政方针的贯彻执行,才保证改革开放40年里举全国之力、集全民之智,使得各种风险挑战得以化解,从而取得巨大成功。

第四,厚重文化的支撑。文以载道,文化更具有永久性。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还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具有巨大的穿透力,以文化人,文化天下;文化软实力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舞台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中国共产党人深深明白这样的道理,极其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从党的十七大到十九大,在其报告中,每一次都用一个部分的篇幅阐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并将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之中,大力倡导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从文化维度讲,改革开放启动了一场崭新的中国道路的文化精神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创造中进行了中国文化的创造,拓展了中国道路的内涵,在改革开放带来的历史进步中实现了中国文化的进步。这种文化精神上的变迁和进步有三方面的突出表现:一是革命理想的转型与文化理性的重建;二是传统心理的转变与文化自信的重拾;三是中国精神的转化与文化形象的重塑。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在革命战争年代,从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到西柏坡精神、沂蒙山精神,皆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组成与体现;建国以后,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以及邓稼先等一大批先进模范代表则是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和精神体现。改革开放以来,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中华体育精神、抗震救灾精神、高铁精神,则更加鲜明地凸显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以“事件”为标志的中国精神的特征与内涵。可以看出,随着时空转化,中国精神也发生着时代性的转化和创新,而中国道路的文化形象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重塑。站在今天的时代方位上看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已经呈现出了与往昔不同的文化形象,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自然也就包含着不可同日而语的文化意象。也正是这种文化意象,又反过来为40年改革开放提供着坚实的文化支撑。

回顾改革开放40年走过的道路,我们更加充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向前看,我们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