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岩:跟着习主席学国学之《红楼梦》(3)

摘要:《红楼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百科全书”,对佛、道、儒三大传统哲学思想进行了熔炼,取其精华;对经书、诗词、曲赋等中国代表性经典文化作品进行了创新性演绎,创造性转化。《红楼梦》溉泽着华夏民族的精神家园。本期《跟着习主席学国学》节目,我们和王德岩老师一起,从习近平总书记与《红楼梦》之缘谈起,去探索中国文化中的“梦”与《红楼梦》之“梦”的觉悟。

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在孔子生命力很旺盛的时候,在怀揣着梦想不断行动、不断思考的时候,他是会经常梦到周公的,周公是他心中的楷模。而在晚年的时候,孔子知道他很难再实现自己的文化理想,因此他寄希望于后世。于是着眼于整理文化典籍、教育学生,对恢复周礼的理想就淡了一些。这就是他不复梦见周公的一个象征。所以,“周公梦”代表了儒家一种理想的政治文化、社会文化,也代表了从孔子开始的我们中华民族对于礼乐文化理想的一种向往。

《史记》曾经记载孔子临终前做的一个梦,梦见他坐在殷人两柱之间。孔子的祖先是从宋国逃亡到鲁国的。而宋国是由微子建立的,微子是殷商的后裔。孔子也应该算是商汤殷人的后裔,所以他去世之前梦见自己葬礼的时候,灵柩是停放在大厅的两柱之间的,这是殷人的制度(按照礼俗,夏人殡于东阶,周人殡于西阶,殷人则停灵受奠于两柱之间)。最后孔子说:“予殆殷人也。”这个梦是孔子寻根的梦,他说,我终究还是殷人啊!

因此,在儒家文化中,一方面非常重视大同世界、小康社会,重视对于礼乐社会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的建设;另一方面也非常重视寻根问祖,永远不忘记我们从哪儿来,不忘慎终追远。这体现了儒家文化梦的一个特色。

第二,道家的文化梦。道家文化是最善于做梦的,而且做的梦都非常美丽,我们来看两个梦。第一个是华胥梦。华胥梦在中国古代大家都很熟悉,梦的主角是黄帝。道教始源于黄帝,发扬于老子,正所谓“黄老之术”。华胥梦出自《列子》,讲述了道家文化的一种治国理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无为而治”。据说黄帝当年刚刚做了首领,治理国家非常用心,废寝忘食,夙兴夜寐,费了很大的精力,结果他很疲劳,老百姓、官员却都不满意。黄帝非常失望,在疲劳之中入睡,做了一个梦,梦入一个华胥国。在华胥国里,根本不需要费心去治理,所有的老百姓各安其性、各遂其命,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都过得很好。管理者、领袖也就不用那么劳碌、焦虑。

《列子》里是这样描述的:“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所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没有人特意的去管理,老百姓也没有特殊的嗜好,大家都过着很自然的生活。这是一种上面无为而治、下面自然而然的生活。这是道家的一个文化梦——华胥梦,这是它最高的政治理想。这个政治理想也并不是虚空的,中国每一个朝代都有一个无为而治的阶段,而这个阶段往往是国家休养生息发展的最佳阶段。

道家的第二个梦是蝴蝶梦,出自《庄子·齐物论》。道家非常关怀个人生命,“蝴蝶梦”代表了庄子对于个人生命的最佳状态或者说最完美状态的一种关怀。在《齐物论》的最后一段,庄子讲了这样一个梦:“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的名字叫庄周,他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非常愉快,非常轻盈。他感觉这就是自己的最佳状态,都忘了自己是一个叫庄周的人了。忽然间他从梦中醒来,怎么又变成了庄周了呢?似乎作为人的这个状态不如刚才作为蝴蝶的状态。

在庄子看来,人和物都是天地之一气,人和物之间的转化都是一气的变化,因此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共同的皈依,这就是天地、自然。人之所以会焦虑,会有得失,是因为我们把自己与自己的本原——我们共同的自然给分割开了。如果没有这个分割,那么人的来来去去都是自然而然的,就没有什么焦虑了。所以物之间是可以转化的,这是庄周梦蝶的状态。

庄子本人所追求的是人性自然而然的逍遥状态,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在工作、生活之外所向往的一种生命状态。谁不希望自己处于自由自在的逍遥状态呢?所以庄子的蝴蝶梦是我们人生永久的梦。中国文化为每个人提供了生命不同的侧面和状态,而这个逍遥自然的状态是我们永远向往的状态。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