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岩:跟着习主席学国学之《红楼梦》(5)

摘要:《红楼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百科全书”,对佛、道、儒三大传统哲学思想进行了熔炼,取其精华;对经书、诗词、曲赋等中国代表性经典文化作品进行了创新性演绎,创造性转化。《红楼梦》溉泽着华夏民族的精神家园。本期《跟着习主席学国学》节目,我们和王德岩老师一起,从习近平总书记与《红楼梦》之缘谈起,去探索中国文化中的“梦”与《红楼梦》之“梦”的觉悟。

黄梁梦和南柯梦几乎是所有文学的核心主题,就是荣华皆幻,浮生若梦。文学在关注人生的时候,往往会透过这些浮华的表象,看到它最终的结局或者人性的本质,这是文学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第二,游园惊梦与草桥惊梦。现在我们提起昆曲昆剧,想到的第一部就是《牡丹亭》。《牡丹亭》中最有名的一出就是《游园惊梦》。我们熟知的《牡丹亭》中的词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都是来自于《游园惊梦》这一出。而汤显祖又最善于写梦,他最有名的著作就是“临川四梦”,包括《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另一部有名的戏剧是《西厢记》里面的《草桥惊梦》。文学梦主要是跟情有关,汤显祖在《牡丹亭》的题记里面就说,一切的文学都是“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杜丽娘死了,生可以死,死又可以生,因为都是一个“情”字。凡是生不能死,死不能生的都是情不到,都不是真正的至情。因此,《牡丹亭》就是在塑造、追求一个“有情之天下”。这也是明朝末年新的文化思潮崛起的一个标志。

以上就是我对《红楼梦》之前,传统“梦”比较简单的一个梳理。传统的“梦”既有文化梦,也有文学梦,而《红楼梦》恰恰是传统“梦”的集大成者。

那么,梦的实质是什么?一种梦代表了我们向往的东西,可能是未来的一个方向。还有一种梦代表了一种觉悟。鲁迅说:“梦醒了无路可走。”这是鲁迅对中国当时黑暗现实有了深刻洞察以后的一种觉悟,就是梦醒了。醒了怎么办?往哪儿走?这是一个思想家探索的过程。所以梦看上去是一种生理现象,但是它却包含了很多我们内心深处的东西。

(三)有大觉而后知大梦

在中国文化的文化梦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层面,就是梦跟觉悟的关系。梦是什么取决于你醒来以后觉悟到什么,有什么样的觉悟才能决定它是什么样的梦。《庄子·齐物论》里就讨论了梦的这种现象。他说,实际上我们在梦中是不知道梦也不懂得梦的。因为你不知道这个梦是怎么回事,有什么意义,“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那么我们什么时候知道了梦的意义呢?是“觉而后知其梦也”。你醒了以后才知道自己刚才做了一个梦,比如梦见了蝴蝶,梦见了老虎,梦见了青山绿水,这是“我”的觉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有了大的觉悟、深的觉悟,我们才能从大梦中醒来。诸葛亮草堂春睡“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这就是一个大觉,是对当时天下形势的觉悟,对自身未来命运的觉悟。因此,觉和梦的关联才是我们的“梦”文化中最深刻的部分。

我们思考《红楼梦》就要同时思考这两个部分:一是针对现实的梦。它指向了一种觉悟。我刚才是在梦中,现在醒来了,就知道我要回归到那个更真实的部分。这往往代表了一种回归,一种把迷梦拨乱的回归。二是代表未来的梦。就是一个憧憬、一个想象、一个目标、一个梦想,这种梦往往代表着我们前行的方向、未来的追求。

《红楼梦》兼有以上两种梦。第一,它是对世俗追求的一种觉悟,觉悟到这些追求不是生命中真实的东西,也不是历史文化中真实的东西,我们要从中醒来,回归到人本真的生命。第二,《红楼梦》中有它自身的追求,不是一味地批判,而是在里面构筑了一个理想的、青春的、有梦有情的世界。这就是前面汤显祖所说的“有情之天下”。《红楼梦》的这两种色彩使其成为一个“大梦”,一个有觉悟、有想象、有理想的梦。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