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岩:跟着习主席学国学之《红楼梦》(6)

摘要:《红楼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百科全书”,对佛、道、儒三大传统哲学思想进行了熔炼,取其精华;对经书、诗词、曲赋等中国代表性经典文化作品进行了创新性演绎,创造性转化。《红楼梦》溉泽着华夏民族的精神家园。本期《跟着习主席学国学》节目,我们和王德岩老师一起,从习近平总书记与《红楼梦》之缘谈起,去探索中国文化中的“梦”与《红楼梦》之“梦”的觉悟。

三、《红楼梦》之“梦”的觉悟

文学造梦,所造之梦又能够让我们有所觉悟,获得智慧。《红楼梦》中的“梦”究竟是怎么构筑起来的?它构造出来以后获得了怎样的觉悟?这种觉悟给我们的文化带来什么样的色彩?我们今天又该怎么看待这样的一种“梦”的价值?接下来我们就进入对《红楼梦》之“梦”的觉悟的讨论。

(一)妙悟之路

《红楼梦》中有很多线索。从情感线来说,比如林黛玉见到贾宝玉,他们俩的情感不断地生长,最后成为一个悲剧的结局;从家族线来说,这是四大家族不断走向衰落的过程。如果我们仔细体会,会发现《红楼梦》中还有一条线——觉悟线。这条觉悟线跟其他线是并行的,而且不受干扰,其主线的主要执行者是贾宝玉。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生活是非常优越的,而且他喜欢的很多女孩都在他周围。可是他经常莫名其妙地就闷闷不高兴起来,那就是他觉察到了某种东西,而别人感觉不到。哪怕再聪明的人也没有觉察到,他却能感觉到,这是他觉悟的过程。因为我们知道,贾宝玉所代表的主人公就是讲《红楼梦》这个故事的人,所以他是经历着一个慢慢觉悟的过程的。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觉悟的过程,来梳理一下《红楼梦》之“梦”的觉悟。

觉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共同的线索。如果大家熟悉中国古代小说的话,就会发现中国古代小说的结构框架除了情节以外,还有另外两种,一个是因果,总是给你编一个因果的过程。当然,我们现在看来有些古人的因果观可能是无稽之谈,但这是古代小说的框架方式之一。比如《说岳前传》(《岳飞传》)里面一开始就编织了一个岳飞是大鹏鸟,他啄瞎了一只老龟的眼睛,这样一个故事来做引子,推展情节。我们再去看《水浒传》《红楼梦》,它里面都有一些前因后果。因果是一种比较粗糙的框架方式,但也是民间喜闻乐见、话本评书非常喜欢的一种方式。

再一个就是觉悟迷悟的过程。比如《金瓶梅》,它有一个色空的框架也是在迷悟之间进行的。《金瓶梅》描写了大量的欺男霸女的情节,感觉似乎是在宣传这种情节。然而恰恰相反,《金瓶梅》的作者认为自己是在对这种现象进行批判、警告。因此,它里面搭建了很多因果的框架,比如说西门庆一生到处去骗别人的妻子,拆毁别人的家庭,而他的儿子就做了和尚,身边没有一个女人。《枕中记》《南柯记》也都可以说是一个迷悟的过程。而《红楼梦》则是这样一个过程的集大成者。

《红楼梦》初始的时候就给我们交代了,空空道人看了《石头记》之后觉悟,“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改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所以,觉悟的过程是《红楼梦》一个内在的线索。那么,这样一个内在的线索是怎么构造出来的?

多重世界

首先,《红楼梦》里为觉悟建造了一个多重世界。我们读《红楼梦》如果只看到现实社会的成分,那么我们对《红楼梦》的很多情节就很难理解,对它的很多意蕴也无法把握。实际上,《红楼梦》的世界不仅是一个现实世界,它包含多重世界。第一重是女娲炼石的大荒山,这是《红楼梦》创始的本原。这个本原当然不是指开天辟地,而是指补天,补天意味着天地的再次重生。重生不是建造了物质的天地,而是一个灵性的世界,一个情的世界。

女娲补天炼了36501块石头,只用了36500块,最后留下了一块不用,弃之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青埂峰的谐音就是“情根”。留下一块不用,这是神话的根本要点所在,就是说这块石头是一块无用的石头。而“无用”恰恰是贾宝玉在《红楼梦》世界里最独特的特点,也是我们说的文学审美的作用——无用之用。《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那么这个大用是什么?它不是在现实世界中建功立业,而是对于生命的、对于情、对于灵性的守护。“大荒”的意思一是荒唐,二是洪荒。“无稽”就是不可查找,不可考,没有什么依据,也没有什么时空,但是这就是永恒。在青埂峰下,在“情根”这个地方,这就是恢复到我们人性中最根本的那个部分。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