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中医药发展的主要成绩(2)

摘要:40年来,中医药行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教育、医疗、科研与产业体系渐臻完善,人才队伍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防病治病、服务民众健康作出巨大贡献。在今后的发展中,要着力解决当前国内外民众的健康需求与中医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这一核心问题。

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医药发展的主要成绩

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我国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与发展的40年。40年来,中医药行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教育、医疗、科研与产业体系渐臻完善,人才队伍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防病治病、服务民众健康作出巨大贡献。回顾40年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历程,我认为突出成绩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的根本性转变。

第一个转变,中医药发展从国家重视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转变。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初期(1954年)就曾指示,要即时成立中医研究机构,罗致好的中医进行研究,派好的西医学习中医,共同参加研究工作。1955年,由卫生部直接领导的第一所中医研究院正式成立。1956年成立了四所中医药大学,建立了中医药的高等教育体系。随后一直到1959年,各省建立了相应的中医学院。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医药到了发展的新阶段。1978年,党中央〔1978〕56号文件转发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这对中医药发展起到纲领性、决定性的推动作用。邓小平同志在批示中指出,这个问题应该重视,特别是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之后,中医科研、医疗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经国务院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后正式颁布实施。这个条例的制定是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保护人体健康。2009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对中医药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颁布了一系列规划,比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首次把养生保健、疾病康复写入国务院的规划文件,对中医药拓宽领域、发挥优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中药材保护和利用发展规划(2015—2020)》第一次在国家规划中写入药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保证中药的质量。

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这个纲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务院首次颁布的中医药15年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对中医药发展的目标、任务、战略做出了明确的规定。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施行,形成中医药保护与促进、继承与创新、规范与发展的法律保障,实现依法保障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历史跨越。这些文件标志着中医药发展纳入了国家战略。

第二个转变,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这个转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完善了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1956年四所中医药院校成立;1977年恢复高考后,中医药人才培养以本科教育为主体;1978年,全国只有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几所中医院校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国务院批准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名单及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1983年,国家批准3所中医院校招收博士研究生;到2018年,全国已有25所中医院校招收博士生。从人才培养的结构看,中医药学包含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全过程的人才培养,包括中医、中药、中西结合甚至多学科的协调发展。应该说,中医药的高等教育体系基本与技术学科协调稳步发展。

第二,中医药继续教育也得到了可喜的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为中医药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想学好中医,必须要有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

比如,在近10年国家开展了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开展了四批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临床一线骨干力量,这些人才已经在中医药科研、医疗教育的第一线承担重要任务。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设立了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这个工作室有效地发挥了传承创新、人才培养、医疗服务的作用。

为了发掘中医药各个流派的精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3年公布了第一批64家全国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不同地方的工作室有不同的特色。因为中医理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基本完善,但因地不同、因人不同,所以又形成了一些医学派别,比如岭南派、新安医派、龙江医派、孟河医派等。这些学术流派从不同角度整理、发掘、提高、丰富了中医药的理论与实践。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提出了建中医药“大省”“强省”、设立“人才培养继续教育”专项,比如,北京市开展了高层次的“西学中”培养工作——北京西学中高级研修班,在全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中医药教育实现了以院校教育为主、师承继续教育为特色的中医药教育体系。

第三个转变,中医药服务体系构建观念的转变。大家知道,过去一说中医药好像就是医疗,虽然我们有养生保健、疾病康复,但都是散于民间。中医药的医疗管理包括了不同层次的医院,从省级中医院、地市级中医院、县级中医院,甚至基层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所等,这只是在医疗层次。但是随着“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从疾病的治疗防治到以健康为主观念的转变,中医药的优势领域更有待发掘。因此,这几年中医药医疗服务开始向强化中医药健康服务转变,比如进一步完善医疗体系、养生保健康复体系。目的是真正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上世纪80年代,国家启动7所省级中医医疗机构重点建设项目;进入新世纪又相继启动地市中医院建设项目与县中医院建设工程,形成全面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条件建设格局,中医医疗机构基本建设、设备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目前,全国有中医类医院4566个,中医类门诊部、诊所49632个;全国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达66.4万人,其中中医执业(助理)医师52.7万人,中药师(士)12.0万人;全国中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达10.2亿人次,出院人数3291万人。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是发展中医、服务民众健康的关键。“十二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启动基层中医药能力提升工程,有效推进基层中医药能力建设。2017年末,我国提供中医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占到同类机构的98.2%。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提供的中医服务都达到了国家“十二五”建设的要求。

国家还相继启动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和中医康复专项,加强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构建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与此同时,国家注重发挥中医治疗突发性传染性疾病作用。如2003年中医药防治SARS作用得到WHO的认可;中医药治疗甲流、手足口病疗效确切,治疗艾滋病等也取得可喜进展,标志着中医药防治突发传染病的能力显著提升,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体系渐臻完善。

第四个转变,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得以完善。中医药研究平台的数量增加,能力显著提升。比如,国家资助建设的首批23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医院以一到两个中医优势病种为切入点,加强中医临床研究。这些研究包括中医疗效的提高、中医研究方法的提高、中医研究平台的建设,甚至中医人才队伍的建设。

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研究,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从临床中积累经验,在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来解释中医药的机理和提高疗效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2018年,第二批17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全面启动。上一阶段通过10年的建设,中医优势病种在临床研究方面取得可喜进展,带动了一批队伍,建设了一批区域性的具有优势的中医院。比如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黑龙江省政府投资了2.5亿资金。目前,全国中医类研究机构已达45所,中医药创新体系建设渐臻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几十年来,一批以中医药为源头的科技成果涌现。2003年,陈可冀院士以“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首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近5年中医药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这些成果体现了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标志着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服务民众健康的历史跨越。包括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后,被授予2017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这也是中医药行业历史的突破。再比如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小檗碱治疗代谢性疾病得到国内外医学界广泛认可,也彰显了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势领域。

第五个转变,中医药产业向全方位健康服务的转变。过去讲中医药产业一般都讲中成药的产值、中药饮片的产值、医疗设备的产值,2017年我国中医药工业产值突破8000亿元。实际上随着《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落实,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在拓宽;随着《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推进,中药产业领域也在不断拓宽,其产业范围开始向药品、保健品、文化、旅游、养老等方面延伸。2018年,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第一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73家。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拓展,为中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广泛的空间。据统计,2017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已达近2亿元,到2020年将突破3万亿元。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2020年,我们国家的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以上。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