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中医药发展的主要成绩(3)

摘要:40年来,中医药行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教育、医疗、科研与产业体系渐臻完善,人才队伍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防病治病、服务民众健康作出巨大贡献。在今后的发展中,要着力解决当前国内外民众的健康需求与中医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这一核心问题。

国家围绕着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中医药基础条件的建设,启动了一些相关专项,这些专项对中医药事业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正在全面推进的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已完成全国31个省(区、市)1332个县的资源普查,2019年还将重点推进710个县的普查工作。这项工作,既为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夯实基础,也为中药产业健康发展建立长效机制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国家推进的“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药标准化行动、中药炮制工程等,在促进中药新药研发、提高中药疗效与保障中药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要求,2018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牵头,会同药监局颁布了《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包含100种古代经典名方。这是要建立符合中医药特色、中医药规律的研究方法。这些名方都应用了几百年、几千年,在临床被广泛应用,得到广泛认可,但是我们审批时如果还单纯按照现在药品的审批办法,这样就确实存在问题。所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又颁布了《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一个目录,一个管理规定的颁布,对中药经典名方的研发,以及应用于百姓、服务民众健康,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六个转变,中医药国际发展向服务人类健康的转变。近几年,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确实在加快。一方面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外国政府、地区组织签订了80多个中医药领域合作协议,获得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可。另一方面,中医药先后在很多国家或地方政府立法,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奥地利、新加坡、越南、泰国、阿联酋和南非等。这些国家中医药立法和我们国家中医药立法有何不同的地方?他们的立法是承认中医药的合法地位,中医药可以进入医疗保险;我们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对中医药是保护、利用、传承、规范、发展,既规范又促进,严格来说是中医药发展法。

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针灸临床实践指南》,90%以上的穴位采用中国标准。2010年,中医针灸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世界范围内传承、保护和利用中医药起到积极作用,进一步扩大了针灸的国际影响。2011年,《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同时它还涉及到人文、哲学、天文、地理、思维方法等,是中医药的智慧。《本草纲目》是中药图谱大全和常见的中药材名称大全,在明代的时候就已翻译成20多种语言,这体现了我国中医药的原创优势。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纳入《国际疾病分类》(ICD-11)之中。在五年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上海组织全国的专家编纂ICD-11的中医药的症候疾病分类标准,经过多年的完善,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其纳入ICD-11国际标准中,而且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大会如果通过,将实现中医疾病分类与诊断走向世界的历史突破。

三、中医药发展的主要思路和展望

前面介绍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六个大的转变,从国家重视上升到国家战略,到中医药国际发展,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思考,今后应该怎么办,中医药发展怎么走。在国家的规划里,任务、目标都非常清楚,关键是如何落实。目前最重要的是要找准我们现在的问题。我觉得核心问题就是当前国内外民众的健康需求与中医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中医药的国际需求是很大的,只要有疗效,能够治好病,促进健康,中医药在很多国家就有着非常广泛的发展空间和需求。围绕这个需求,我梳理了目前中医药还存在的四个问题:

第一,中医药主体传承创新能力和防病治病能力有待提高。这里说的中医药主体传承创新能力,是指怎样从中医药中发掘精华,怎样把中医药的理论实践有效地传承、发展下去,甚至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地创新。目的是什么?用于民众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而中医药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第二,中医药人才队伍,包括研究平台建设、中医药知识普及有待加强。从西学东渐之后,随着西方科学的进入,我们文化自信的缺失、文化自觉的薄弱给中医药的发展,包括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随着对文化自信以及中医药更好地服务民众健康的倡导,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有责任了解中医药知识,也有权利享受中医带来的服务。

第三,中医药养生、疾病防治以及康复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发挥。

第四,中医药资源的保护利用、中医药的质量、中医药可持续发展有待提升。应该紧紧围绕建设健康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目标,来解决我们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为法律保障,推进《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各项任务的实施。

按照《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主导作用。实际上,“治未病”指三个方面: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但是我们常常把“治未病”狭义地指代为中医药的养生保健。所谓养生保健,就是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让人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我们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等都在推进中医药“治未病”的主导作用、重大疾病治疗的协同作用、疾病康复的核心作用。

过去我们讲疾病康复往往是“残疾”的康复,现在疾病的康复拓展了,比如慢性病、大病后的康复,比如冠心病支架、搭桥手术后的康复,比如肿瘤切除之后的康复,肿瘤消失了,但是导致肿瘤的原因还存在。中医认识人的生命和规律,调节人身体的平衡,能够真正实现疾病不复发,达到愈后防复的目的。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的目标,这才是真正发挥了中医药的三方面的作用,使人们不得病、晚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人人健康。

中医认为,人的生长规律是生、长、壮、老、已,认为从怀孕之后就有生命。所以中国人有虚岁。在中医里,女子怀孕期间有养胎、保胎、安胎、受胎;出生之后,女子7岁一个阶段,男子8岁一个阶段,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生理病理变化。比如说中医讲:“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等,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理变化。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中医药有它独到的优势。应该发掘中医药的精华,从而发挥中医药在养生、保健、疾病防治、愈后康复,甚至养老、文化旅游等多方面的优势作用。

要形成从疾病防治向健康调理转变的理念。要大力倡导中医养生保健,有效地干预亚健康向疾病转变。很多慢性病都是由亚健康逐渐发展过来的,先是感觉不舒服,单向指标异常,还够不上疾病诊断。比如紧张了,劳累了,血压升高了,休息好了之后,血压就降下来了,但这并不是高血压。比如我们常常说的肝内脂肪沉积,但是没有肝功能的变化,不能单纯说是脂肪肝。这些都是指标异常,还够不上疾病诊断,只要中医及早调理就能够恢复正常,不会向疾病转变。有效干预亚健康是中医的优势,因为中医是根据人体的外在征象来推测疾病或身体的健康状况。

发挥中医的这个优势,可以干预亚健康向慢性病转变,将慢性病控制在发生前,同时控制慢性病向重大疾病演变。比如中医调理乙肝,就能够有效地干预乙肝向肝硬化转变。中医调理某些纤维性病变,如肺纤维化、心血管纤维化,甚至肝纤维化,就能够防止其向疾病衰竭的方向转变。这些中医的优势都有待我们进一步发掘,应该设立相应的重大专项推进它的有效实施。建设健康中国,核心应该是健康人口的数量、质量和预期寿命的提高。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