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提升主体意识,推动民族复兴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人既是发展的主体,承担着推动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又是发展的目的,享受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积极成果。在当代中国,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确认个人的权利自由和主体意识,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社会发展能够激发个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有利于人们个性的自由发挥,以开放的思维方式、健全的社会性格、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国道路的成功开创,就在于充分尊重和发挥主体性原则,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增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推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不断深入。
但是,提倡个人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发挥,并不意味着使个体成为完全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孤立的个人。“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建设人的主体性更强调,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人与人之间的全面的、现实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
从国家整体发展的角度看,民族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单位,它的发展对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世界历史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上,中华民族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沉淀了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丰富的民族精神。近代以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被西方列强入侵打断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落伍了。但是,面对帝国主义侵略,有着浓厚主体自觉意识的中华民族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从不屈服、不断抗争,并不断摸索新的救国救民之路,寻找通向现代文明之路。改革开放作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再次唤醒了和增强了中华民族推动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主体意识。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顾70年的艰辛探索历程,我们引以为豪,因为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曾经忍辱负重,在艰辛探索中不断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走出了一条民族复兴的独特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并在世界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因此,要始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道路自觉。(责编:于川;校对:刘媛)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112页。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50页。
[③]习近平:《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8年11月23日。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78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19/0429/1042353.shtml(转载请保留)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作者:王婧,女,山东邹城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唯物史观和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交流5群: 610739169。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