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艺术大家讲习班|原中国文化部部长王蒙开讲倒计时!

中华艺术大家讲习班|原中国文化部部长王蒙开讲倒计时!

编者按:为在“高原”之上培育“高峰”,推动艺术领军人才与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创办的第二届“中华艺术大家讲习班”将于2019年6月17开班,邀请王蒙、刘梦溪、陈来、郑欣淼、李铎、尼玛泽仁等大家担任导师,现场授课,人民慕课作为中央文史研究馆独家在线教育合作平台将会带来全程系列报道。原文化部部长、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先生届时开讲,敬请关注!

微信图片_20190617152136

王蒙先生是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沧州,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他是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作为中国当代作家、学者,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他现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名誉教授、顾问,中国海洋大学文新学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微信图片_20190617152216

他曾身居高位,是著名的“高产”作家

他曾经做过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更做过中国文化部长;他因为一本《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被打成“右派”,却在批判最高潮的时候得到“王蒙有文才”的褒扬。然而,在文学和政治的大潮中浮沉六十年,年近耄耋的王蒙先生,却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和写作的步伐,也始终没有改变过他自己“善良和阳光的底色”。

1953年,19岁的王蒙,开始动笔创作首部长篇小说《青春万岁》。那时候,很多文学界的前辈劝告年轻人,创作要先从豆腐块文章开始。王蒙先生反其道而行,引发关注。有人问他:你是靠文学天赋还是写作技巧?“都不是,我靠的是对新中国建立的感动,靠的是新中国开始时的‘所有的日子’。”一腔热血少年情,开启了他的文学之路。

微信图片_20190617152305

(《青春万岁》王蒙先生作品)

20世纪60年代,王蒙先生下放新疆。十六载风华正茂,抛洒在辽阔雄奇的边地上。那段岁月里,他与维吾尔等各族同胞朝夕相处,同劳动、共杯酒、学维语、唱心曲。这段人生旅程给了他丰厚的馈赠——他当时酝酿并创作的小说《这边风景》,尘封近40年后重修问世,2015年一举斩获茅盾文学奖。

微信图片_20190617152346

(《这边风景》王蒙先生作品)

2019年还未过半,王蒙先生就先后在《人民文学》《上海文学》《北京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了中、短篇小说《生死恋》《地中海幻想曲》《邮事》等,并推出新书《争鸣传统》(与赵士林对谈录)和《睡不着觉?》(与郭兮恒对谈录)。如此旺盛的创作力,让不少青年作家都自愧不如。

对王蒙先生而言,生活中的一切,皆是创作灵感来源。几十年中大大小小的人事经历,全部化进了王蒙先生的文学中。他书写政治历史,创作各种小说、诗歌、散文。他创作的丰富性,在一代作家中堪称翘楚。新书《睡不着觉?》是他首次跨界与睡眠专家合作的谈话式作品。“文学是人学,那医学更是人学了。”而《争鸣传统》,则是“我与赵士林时时碰撞出火花”,王蒙先生笑道。

有记者曾走进王蒙先生的书房,一方书桌,两面书墙,就是他日常的创作环境。“这是我的车间”,他说,“我只要一写小说,每一个细胞都在跳跃,每一根神经都在抖擞”。提起写作,已至耄耋的他,立刻容光焕发。

微信图片_20190617152432

(王蒙先生在书房接受记者采访)

最近几年,王蒙先生的创作进入加速期,几乎每年都有两三部新作问世,内容和形式也常有新意。这一切,他都归功于时代和生活的日新月异。“文学本身并不产生文学,只有生活能产生文学。经过八十五载的沉浮打磨,王蒙先生不忘自己的来时路。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女士评价王蒙先生说:“他是一个丰富的,复杂的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是综合性的,不单是小说方面,还有诗歌散文,比较文学以及古典文学研究,表现在齐头并进的多个方面及前沿地带。”

在王蒙先生的写字台上,堆满了各种古今书籍。他每日创作,阅读;他每年远赴新疆和各地,追寻岁月情怀。这位精神矍铄的作家,一直用行迹与作品,宣告着青春不老、生命不老、文学不老。

他热心教育事业与传统文化,大力提倡“文化自信”

王蒙先生十分热心文化教育,他参加的公益读书会数不胜数,这其中包括中国作协“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暨优秀文学作品诵读会、民航老年大学讲坛、琦君文化讲堂等活动。同时,他还非常关心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他曾私下三次向次平口镇中学和平口镇完小的五位贫困生捐款,协调相关部门为平口镇完小进行了电网改造,为平口完小的留守儿童捐赠了大量书籍,并向平口完小教师捐赠了相关作品和底稿。

微信图片_20190617152528

(王蒙先生参加全国青年文学创作者会议,向青年作家寄语)

王蒙先生近些年还做了许多有关传统文化的研究,也对当前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实践进行了长期观察和实地调研,他既欣喜于传统文化在全社会越来越“热”,也看到了存在的诸多问题, 他表示:“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以为这才是传统文化在当下更好传承和发展的科学指导。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以为,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是前所未有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定位是前所未有的,为文化艺术工作者指出的方向、提出的任务是前所未有的!”王蒙先生谈起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尤其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体会时,不仅一字一句背诵了报告的多处原文,更满怀激情地一连用了3个“前所未有”来概括自己的切身感受,他坦言一直在阅读和深入思考十九大报告, 并“获得了很多启发”。

 

微信图片_20190617152613

王蒙先生忧虑时下“三无浏览” 希望年轻人多看点好书)

在用了十年时光感悟“文化自信”的王蒙先生看来,文化自信是接受自己的文化、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并能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尊重中国文化。这其中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无疑是“文化自信”最重要的一环。

他特别期待全社会能在敬畏传统的基础上对待传统文化,也希望更多有识之士真正把传统文化问题深入研究起来,开拓和挖掘其中最优秀的东西,而且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相接轨,和21世纪的民主、法治、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议题接轨,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他坚持着这种对文化的包容和认同的态度,也对中国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更加自信。他一直不遗余力地活跃在文坛,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附王蒙先生主要作品:

 《青春万岁》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蝴蝶》  

《海的梦》 

《春之声》 

《布礼》 

《队长 书记 野猫和半截筷的故事》

《最宝贵的》等作品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