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

孔夫子有句很著名的话:“未知生,焉知死?”原话见于《论语·先进第十一》: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就是:

子路问怎样侍奉鬼神,孔子说:“活着的人还没能侍奉好,怎么谈得上侍奉鬼神呢?”子路又问:“我再大胆地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活着的道理还没弄明白,怎么谈得上明了死的道理呢?”用现代经济学的理念理解孔子在这里的思想,就是孔夫子是一个有限理性论者,这也是以儒家文化为主脉的中华文化的一大特点。

“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解释,是指那种把决策者在认识方面的局限性考虑在内的合理选择——包括知识和计算能力两方面的局限性。一直以来,经济学假设市场主体是理性人,在预算约束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其前提是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无交易成本(包括信息搜寻费用),因此市场是均衡的、随时出清的,各类资源也得到了合理的分配和最高效的利用,这是新古典经济学派的标配。

理论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肯尼斯·阿罗早在1967年就提到,新古典经济学派存在三大“耻辱”:无法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统合到一起;没有将不完全竞争融入体系;没有将交易成本——这一货币理论和资产持有理论的基本前提融入体系。随后的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等,无一不是在弥补以理性预期学派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学派的不足。

当然,说新古典经济学完全无视人类认识的边界和有限性,也是不公平的。比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卢卡斯,在其关于经济周期的合理预期理论中,提出的认识局限性就在于企业家不能区分工业价格的变动与整个物价水平的变动,因此有时会产生货币幻觉,认为仅仅是自己的货币收益增加了。这其实也是一种有限理性。

在经济理论中,理性和有限理性的区别并非产生于对理性假定的不同推断,而在于对何时何地这些假定停止生效即到达自身边界有不同看法,也就是说在于他们的有限理性理论的不同。这有点类似发生于欧洲哲学史16—18世纪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争。当时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根本区别,并不是所谓唯理论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经验是靠不住的;反之,经验论则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其实,就一般意义的认识来说,无论是理性主义者还是经验主义者,都不否认人能通过感觉经验获得知识,也不否认人能通过理性推理获得知识。在他们看来,有些认识起源于经验,有些知识来自于理性。两个学派的区别,其实只是对经验和理性在获取知识中的重要性程度的认可度不同而已。

事实的发展也是如此。在论战的最后阶段,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论战的主要内容已经不再是普遍必然性知识来自感官经验抑或来自心灵、理性的问题,而是我们究竟有无能力获得普遍必然性知识的问题。这样也就在事实上结束了原来意义下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间的论战,也在实际上开启了以提出和如何回答“人类是否能够与何以能够获得关于实际事物的普遍必然性知识?”这个问题为标志的新的认识论发展阶段,也为康德整个“批判哲学”亦即探索“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即“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真理由以成立的条件是什么?”)提供了出发点。

康德是一个典型的有限理性者,他的哲学调和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康德认为由人的主体所建造出来的科学仅仅存在于现象界,而不能深入到对象自身的本体。对象自身的本体被康德称之为“自在之物”,即物自体。在这一点上,康德和孔子有相像之处。“子不语怪力乱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祭神如神在。”明确人类的认知边界,其背后含义则是首先要把自身的事情做好,修身齐家,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

孔子和康德作为有限理性者,其伦理观亦有相同之处。比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解释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己所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和康德的绝对命令如出一辙: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康德这句话强调,能够被所有利益相关者都接受的行为准则才是普遍的道德法则,它要求人们学会从他者的视角来看待自己行为的善恶。

有限理性,强调理性,同时也不忘理性的边界。比如在对待自然资源的态度上,我们要做有限理性者。我们无法知晓当下的所为,会在不远的甚或遥远的未来引起什么样的后果。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恩格斯更进一步指出,“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在这里,恩格斯作了十分清晰的对人类理性有限性以及理性预期不确定性的陈述。

有限理性,既是一个经济学术语,也是一个哲学术语。它强调自信,也心怀敬畏;它重视机制的人为设计,也尊重制度的自发演进;它认可历史的来路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但也不会单纯依靠想象去描摹乃至圈定历史的走向。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