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的修心智慧

《菜根谭》的修心智慧

核心阅读

心之容量有宽窄,心之体相有染净。心地干净,行善不济私,闻善不覆短,这是从一念动心的公私处甄别心地的净浊。人何以有私心,只是执迷于一“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诠释了一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境界。

古人问学,盖有二方:一者,资于书籍,鉴于历史,参于良友,综之曰“仰观人文”。人类书写了悠远的历史篇章,青史如镜,照出了我们的生存样式和社会文明的演进脉络。一者,探问于天地自然,把人类的生存境遇从社会关系推广到自然万物,从而形成了中华文化独特的理论思维方式,谓之曰“俯察地理”。纵观流传至今的古典名篇,无不融汇知、情、意三者,细细品来,抒情写意的字里行间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修身智慧。

《菜根谭》成书于明万历年间,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身应事的语录集。书名“菜根谭”,取自宋儒汪革语:“人就咬得菜根,则百事可成。”意思是说,一个人就够坚强地适应清贫的生活,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有所成就。该书以心学、禅学为核心,融处世哲学、生活艺术、审美情趣为一体,兼采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作为修养身心的思想宝库,包含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大道。书中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书中义理深入浅出,明白晓畅,字字直入本心,从心地存养上下功夫,反复念来,深邃旷远,余味悠长。

心之居所

儒释道三家有出世之学,也有入世之说,出入之间,我们的心灵且安顿何处?《菜根谭》认为,出世与入世其实并不矛盾。一方面,入世是出世的勘验处:“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绝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尽心内,不必绝欲以灰心。”出世与入世的区分,在于心灵能否接受世事的考验,通过“尽心”而“了心”。所以尝遍人间百味,“完得心上之本来,方可言了心;尽得世间之常道,才堪论出世”。一“可”字,道出世间心志磨砺的功夫,一“堪”字,蕴藏着世间人伦大道之深理,“淡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在世间时时操持、应用,直到成熟,才能守住一分“淡泊”,成就一分“镇定”。另一方面,出世是入世的观景亭,站在出世的高台之上,俯观世间人来人往,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自有会心灌顶之处。俗语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领会世外风光,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体会人世万物,觅得处事砺心的真宰:“操存要有真宰,无真宰则遇事便倒,何以植顶天立地之砥柱!应用要有圆机,无圆机则触物有碍。”“真宰”在遇事中觅得,“圆机”在处事中磨砺,遇事不倒,触物无碍,可以贯通入世出世的大道。

心之容量

古人观一念之心,有宽窄之系,所以鼓励世人不断拓宽心的容量,学会包容。我们感受到的外物之境,与自身心念的延缓、急促、宽霍、狭窄休戚相关:“仁人心地宽舒,便福厚而庆长,事事成个宽舒气象;鄙夫念头迫促,便禄薄而泽短,事事成个迫促规模。”心地的量度不一,成就个体言谈举止的不同气象。仁者爱人,心底宽舒,气势浩然,福厚绵长。小人念头迫切而紧促,行事规模小,禄薄泽短。所以欲成仁人志士,先从拓宽心底、包容万物上下功夫,打造出“洪炉大冶”“巨海长江”浩然雅量:“我果为洪炉大冶,何患顽金钝铁之不可陶熔。我果为巨海长江,何患横流污渎之不能容纳。”君子之道,在于他能容纳得了小人性情上的偏私,宽厚待人,而自身仍然严以律己,知足常乐:“容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学问;消得家庭内嫌雪,才为火内栽莲。”容人之道,先从包容身边的家人开始,和睦亲人,成就一团和气的良善家风。宽容家人,诚心善待父母兄弟,和颜悦色,家道自兴。此外,要善巧处理家人的过错:“家人有过不宜暴扬,不宜轻弃。此事难言,借他事而隐讽之。今日不悟,俟来日正警之。如春风之解冻、和气之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范。”念念为家人考虑,用对方能够接受的方法规劝、提示,如同春风细雨,润物无声。齐家之行,可以成就仁者为事恕人、为政爱民之宽宏器量。

心之体相

心之容量有宽窄,心之体相有染净。古人求学修身的第一步是“净心”,就是把心地打扫干净:“心地干净,方可读书学古。不然,见一善行,窃以济私;闻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藉寇兵而赍盗粮矣。”心地干净,行善不济私,闻善不覆短,这是从一念动心的公私处甄别心地的净浊。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诠释了一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境界。人何以有私心,只是执迷于一“我”:“世上只缘认得‘我’字太真,故多种种嗜好、种种烦恼。前人云:‘不复知有我,安知物为贵。’又云:‘知身不是我,烦恼更何侵。’真破的之言也。”因为身不是“我”,所以进德修业、济世经邦,都要减少贪著,否则容易陷入欲望的深渊:“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所以度越一世。”心地的染浊从贪念上来,贪心使人利令智昏,恩情寡淡、名节不保。所以,君子修身时常反省自己,居常守俭。云水禅心,“不著”方觅真境。“不著”不仅是一种高尚的修养境界,还是一种高超的审美意境:“山林是胜地,一营恋便成市朝;书画是雅事,一贪痴便成商贾。盖心无染著,欲境是仙都;心有丝牵,乐境成悲地。”山林本幽静,如若身在山林,心慕纷扰之世朝,那么居于山林何异于市朝。书画重意趣,而以商贾交易之心事书画,那么雅致全无,意境全失。净心之要,由此可见一斑。

心之启用

心之体相本来明净,体相启用,发动于行,表现为行为处事的理念、方法。《菜根谭》从心地入手,提纲挈领,提炼出了几点“中道”处事的重要方法。第一,涵养道德,从实处着脚,从虚处立基。脚踏实地办事情,以济人利物为发出点,而不是为了贪慕名利,这一点不同,即是道德的存积处:“士君子济人利物,宜居其实,不宜居其名,居其名则德损;士大夫忧国为民,当有其心,不当有其语,有其语则毁来。”“实”是君子修身的立脚点,全在于“己”,至于“名”之有无,在于君子行周济大众、利益万物之事以后众人对君子之行的评价,取决于“人”。所以君子虚心而行实,不计功效之如何,只是脚踏实地地干去,行利益大众的事情。第二,持中之道。“中”为行事之尺度,古人行事不求十分,常存有余地。不取十分,学会留让、谦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书中多次提到:“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乐法。”谦让、节俭等品质虽好,也不可过度,需求适中:“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谨,多出机心。”持中之道,“中庸”之德,圣人称之为至高的德性,实为修身之大道,亘古之经论。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