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球最大的能源进口国
1.煤炭进口
2013年,我国净进口煤炭3.2亿吨;2014年,我国净进口煤炭2.85亿吨,同比下降10.9%;2015年,我国净进口煤炭2.04亿吨,同比下降29.9%;2016年,我国净进口煤炭2.55亿吨,同比增长25.2%;2017年,我国净进口煤炭2.71亿吨,同比增长6.1%;2018年,我国净进口煤炭2.82亿吨,同比增长3.9%。2018年我国煤炭进口来源是:印度尼西亚1.26亿吨,增长15.4%;澳大利亚8040万吨;蒙古国3624万吨,增长6.6%;俄罗斯2735万吨,减少2.6%;菲律宾440万吨;五国合计2.74亿吨,占我国煤炭进口总量97.5%。
2.石油进口
“十二五”期间,我国原油进口平均增速7.1%,较“十一五”下降6.2个百分点。2016年,我国原油进口38101万吨,比上年增长13.56%;2017年,我国原油进口突破4亿吨,净进口3.96亿吨,对外依存度67.4%;2018年,我国原油进口4.62亿吨,同比增长10.1%,对外依存度上升到70.8%。
国际原油价格趋势。近期国际原油价格下跌,2019年5月31日,布伦特原油现货离岸价格为66.8美元/桶,比2019年4月30日下跌5.4美元。
我国的油气进口通道。随着中缅原油管道项目尘埃落定,我国的东北、西北、西南陆上和海上四大油气进口通道的战略格局已初步成型。
3.天然气进口
2016年,我国进口天然气721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7.4%;2017年,我国进口天然气946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6.9%;2018年,我国进口天然气124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1.9%。
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上升不可避免。由于近年来国内能源需求增速迅猛,而油气资源产量短期内难有较大提升,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今后还将上升。
(四)环境问题突出
我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以及可吸入颗粒物高居世界第一。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约为美国的2倍、欧盟的3倍;氮氧化物排放量是欧盟的1.5倍,人为源大气汞排放量占世界的30%以上;酸雨面积继续呈扩大态势等。
(五)节能减排进展
“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全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001万吨、207万吨、1580万吨、1574万吨以内,比2015年分别下降10%、10%、15%和15%。全国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比2015年下降10%以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大力推进散煤治理和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到2020年,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及珠三角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比2015年均下降10%左右,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及汾渭平原煤炭消费总量均下降5%左右。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2019年中央和国家机关督查检查考核计划》,明确将能耗“双控”考核和“减煤”检查列入其中,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国务院对“双控”和“减煤”工作的重视。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8》指出,201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46.4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3%,增速创5年来新高,其中,电力消费增速7年来最快。
在能源消费方面,2018年,我国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2.1%,同比提高了1.3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4.3%,上升0.5个百分点,接近到2020年达到15%的目标。2018年天然气消费超预期增长,消费量达到280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7.7%,年增422亿立方米,增量创历史新高。
在能源供应方面,2018年,我国能源生产总体稳中有升,达到37.7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5.0%,创7年来新高。其中,原煤增速提高,原油降幅收窄,天然气增长较快,发电量平稳增长。能源供需形势总体还属于宽松状态,但局部地区、局部时段还有供应偏紧情况发生。
在清洁能源发展方面,2018年,我国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2.1%,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4.3%。2018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供电煤耗308克/千瓦时,比1978年的471克/千瓦时下降了163克/千瓦时。单位发电量耗水量由2000年的4.1千克/千瓦时降至2017年的1.25千克/千瓦时,降幅近70%。与世界主要煤电国家相比,在不考虑负荷因素影响下,我国煤电效率与日本基本持平,总体上优于德国、美国。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8》预测,2019年我国能源消费将延续清洁化、高效化趋势,消费总量呈低速增长,清洁能源比例继续提高,交通与建筑用能依然是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继续提高;煤炭消费量将略有减少,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继续下降;石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保持稳定。
二、世界能源发展趋势
新一轮能源革命高潮正在兴起。新一轮能源革命主要通过新能源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为主要标志,将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以高效化、清洁化、低碳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能源时代。人类已经经历了三次能源革命和两次工业革命。约40万年前,人工火代替自然火,人类社会进入薪柴时代;18世纪,蒸汽机出现和煤炭大规模使用,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机时代;19世纪下叶,电的发明和使用,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
推动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基本框架正在形成,绿色低碳逐渐成为能源发展主旋律,许多经济体正朝着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减少对传统能源资源的依赖,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促进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供应体系形成。《巴黎协定》的签订和生效,表明全球对于绿色和低碳转型达成广泛共识。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致力推动全球能源治理改革,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落实《巴黎协定》。
新的用能技术和方式不断涌现。交通领域,电能对液体燃料的替代规模不断扩大;建筑领域,被动式、主动式、近零能耗建筑逐步兴起;网络经济、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等新产业对电力需求产生重大影响;生活用能方面,电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生活用能中电力消费不断增加。随着电热技术、电储能技术的突破,电力对终端化石能源利用的替代渐成趋势。以低温热泵为代表的能源梯级利用规模不断扩大,能源系统效率不断提升。
能源技术革命成果不断挑战传统能源的基础和主体地位。页岩气、页岩油开采技术正加速全球能源革命和能源技术创新;多次采油技术和深海油气开采技术正显著改变地缘政治和能源版图;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和大规模上网技术,如陆上、海上风电,带储能的太阳能等,正改变大的经济体能源发展方向。大电网技术大幅提升全电气化水平、推动全球能源供应一体化进程;电动汽车和新一代交通用能技术推动文明和生活方式变革;以及新一代核电技术应用,如第三代、第四代核电。世界能源消费增长进入低增长期。有智库预测,在国际能源署的新政策情景中,世界能源需求到2040年年均增长1.1%。
世界能源结构转向低碳化。有智库研究预测,到2040年,石油、天然气、煤炭、非化石能源将各占全球能源消费的四分之一,形成更加多元化的能源结构。石油消费在2040年前年均增长约0.5%,2040年增长停滞转为下降。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报告显示,2018年单位投资成本1210美元/千瓦,比2010年(4621美元/千瓦)下降73.8%;2018年容量系数为18%,比2010年(14%)提高4个百分点;2018年平准化成本9美分/千瓦时,比2010年(37美分/千瓦时)下降75.7%。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