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鹤:中国书法发展过程中的书体演变(2)

摘要:从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来看,汉字是最具历史价值的创意。以汉字这样一种已经有的符号体系为基础,升华出来的一门比其他门类更具文化依赖性的艺术就是书法艺术。本期报告中,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孙鹤以“书体的演变”为题,通过解读历史的真实记录及古人留下的墨迹,与大家交流了千余年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书体和笔法的演变关纽。敬请关注。

11

这种书体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并且匀整对称,唯美中带着一种挺拔感。

那么在这之后又有了什么新变化呢?为了书写方便,人们开始把汉字中方的笔画变得更方,圆的笔画全消除变为方折,总体来说就是把笔画变得更为简单了。最重要的是在笔画的横端末尾出现了散毫,同时拢毫,最后向外出锋的动作,我们把它称为“燕尾”。所有的笔画在起端的时候,全部笔锋藏在笔画之内,形成一种圆的态势,像卧蚕的头一样,所以叫“蚕头燕尾”。变化之后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体,就是隶书。隶书出现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中,但最终成熟则经历了两汉时期的发展。因此,虽然秦代开始出现了具有隶书特点的折转动作,但经典的隶书作品并没有出现在秦代,而是在汉代。

可以说,隶书是其身后所有书体的母体。隶书形成之后出现了进一步的分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把隶书圆转的地方变成方折,然后出现了硬勾,出挑锋的地方变成顿笔回锋,这样就成了楷书;另一方面,对隶书进行简化,再书写得迅速一点儿,就成了草书。

草书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它由隶书演变而来,虽然古朴,但法则非常成熟。早期的草书叫“章草”,到了东汉张芝时期出现了“大草书”,唐代时才开始出现“狂草”。

草书是最简便的一种字形,那么它为什么这么简单呢?它的灵魂精髓就是要省并简连、去繁留单。今天我们看繁体字的时候偶尔会感到很亲切,因为它跟简体字非常接近。殊不知简体字不是躲在办公室里制造出来的,而是由历史上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的草书经过楷化演变过来的。因此,简体字是通过客观途径进一步把汉字符号化后形成的书体。前面我们说草书由隶书演变而来,早期的草书“章草”中出锋的位置就延续了隶书中的笔画特征。后来草书经过数次演化,变为今草以后,就没有那么多夸张的动作了。

12

草书的“图”字,方框里酷似“又”字,却没有“又”的含义,它是什么呢?它其实和图的上半部分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简化符号,不具有文字意义。我们看“图”字是国字框里一个“又”,下面三个点,甚至有人把“又”和点的组合当作是冬天的“冬”,事实上它跟冬天没有什么联系,并不是我们今天认为的简体汉字的前身,而是原来汉字造型符号化之后的形态。

再说行书,它是在隶书向草书过渡过程中出现的,是介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流变字体。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书法在演进过程中经历了书体的变化,而变化的顺序以隶书为关纽。如果上面的个例还不能够精准说明问题的话,我们可以从下边列举的历史客观材料中去寻找根据。

首先看篆书。篆书的造型特征是弯曲如弓、劲真如矢,就是说它的笔画力量必须非常强,并且要运用圆转的笔法使笔画弯曲如弓。

13

大家看篆书的“图”字,是一个包围形的结构。框里面是一个人正面站立的形象,人的后背和上肢都通过弯曲的笔画体现出来,所有的动作在转笔的时候都是圆转行走,没有直笔画。如果换成另一种书写材料,那就不得不直了,比如拿刀刻的时候,圆转的动作就很难做得非常完美。甲骨文时期是用刀刻字的,少数高手可以做到使刀如笔,能够把圆转动作做得非常好,但更多的是把圆转处刻成了方折。所以这就是材料和工具的变化对字形的影响。

下图是商代的甲骨文。

14

记载的是商王占卜的时候观察到的一种现象。他问气象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得出的结论是有云彩从东边出来,还有就是会有日食。表示日食的符号是一个人斜躺在那里,下面是太阳,说明太阳被挡住,人看不见了,所以是日食。还说北面的天空会出现彩虹,彩虹出来之后会有一个在黄河边饮水的活动。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什么呢?尽管古代的笔法及字的形态都离今天非常久远,但却是今天的汉字的源头。

到了已经有墨迹留存的简牍材料时期,篆书的演化轨迹及书体发展方向日渐明朗。我们见到的出土的最早的实物简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但实际上简牍在甲骨文时期就有了,只是那时候简牍的留存极为不易,所以只有青铜器及甲骨片上的文字被保留了下来。

从1975年开始,战国时期及秦代的一些墨迹被发现,也说明了汉字演化的轨迹。

15

刚才我讲到大篆要有力量,有圆转,有弯曲,上面这种字体也属于大篆,但与我们刚才看的第一幅相较产生了一些显著变化。这幅字还有圆转,但它圆转的幅度没有之前那么大,并且它的直笔比原先多,比如“手”已经不圆转了,几处都出现了方折。这种方折的动作再处理得帅一点,就开始出现了连笔。

下图是里耶秦简,2000年前的“请柬”。

16

通过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看出篆书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毛笔使用技法的变化,从不折也不直的弧曲到横向的有坡度的弧曲,再到开始出现笔画向上敛锋、出锋的动作,实际上就过渡到了隶书的前身。这个动作经过进一步发展以后,就能够看得更加清楚了。

17

这种挑锋的动作也就是后来的走之,变得日益明显。西汉时期,挑锋的动作逐渐固定下来,被人们有意识地践行,就出现了“蚕头燕尾”(书法起笔凝重,结笔轻疾)。上图是现存的中国历史上隶书最早的墨迹,写得比较随意。在写得比较规范的时候,隶书强调一个散毫的动作,就是捺画出来时的燕尾效果。它有意识地在追求一种露出锋芒的美感,每次只要有机会都会如此处理,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规范样式。除了捺画之外,横画的蚕头燕尾也很明显。

那个时候还有帛书,就是写在没有染颜色的丝绸上的字,叫作帛书。帛书的字很规范,再也没有所谓的圆转弯曲动作。

经过客观事实的说明和印证,我们应该承认篆书慢慢演变成了隶书。非常可惜的是,现在绝大多数人还认为篆书演变之后变成了楷书。其实不是的,篆书首先变成了隶书。历史上有一个关于隶书是怎么出现的传说,讲得很是生动,说隶书是在监狱里被创造出来的。秦始皇是一个暴君,制定的法律特别严苛,把很多人都抓到了监狱里。当时战火频仍,有好多需要快速书写的军情报告,这就需要一种更简便的书写方式,那么大篆就不适用了。监狱里有位叫程邈的徒隶,为解皇帝之忧,创造出了隶书。但是实际上,隶书不是某一个人创造出来的,它是文字演变过程中,随着人们在书写实践中对便捷日益迫切地需要而出现的。隶书把曲曲缓缓的动作变成方折简洁的动作,它成于众手,是大家在实践当中共同寻求一种更简洁的脱离篆书体式的书体的结果。

到了汉代,隶书的书写即使有不够工整的地方,也没有忘记一定要把笔毫散开,挑出笔锋的“隶法”。以上列举的都是具有文物价值的隶书的实物资料,不是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杜撰出来的。今天我们还能看到有人去讲程邈如何创造隶书,这是很不应当的,因为它并不是事实。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