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鹤:中国书法发展过程中的书体演变(5)

摘要:从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来看,汉字是最具历史价值的创意。以汉字这样一种已经有的符号体系为基础,升华出来的一门比其他门类更具文化依赖性的艺术就是书法艺术。本期报告中,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孙鹤以“书体的演变”为题,通过解读历史的真实记录及古人留下的墨迹,与大家交流了千余年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书体和笔法的演变关纽。敬请关注。

我们再看一下书圣早年的行书状态。

29

《姨母帖》是王羲之写给姨母的一封信,使用了平直的笔画,显然是隶书的痕迹。如果用《兰亭序》的标准去考量,这幅字简直不是王羲之写的,但从一个人对书法的吸收过程来看,王羲之为什么不一出手就是《兰亭序》呢?据历史记载,王羲之练字是从隶书开始学起的,他幼年师从一位女老师——魏夫人。魏夫人最擅长的就是隶书,在他们那个时代,隶书是最受追捧的书体。因此,王羲之的书写习惯来自先入为主的隶法,在写《姨母帖》时,一出手就是一点儿都不潇洒的平直笔画,包括写“羲之”二字时,也没有一点儿行云流水的趣味。他写到第三行的时候略有改进,但还远没有进入到《兰亭序》的阶段。第四行已经开始有一点行书的感觉了,上下字笔画细连是行书的表现之一。同时,刚才我们讲过草书通过省并简连把汉字高度符号化,第四行“奈何”的“何”字就具有这一特点,虽然动作很生硬,但是是草书。“何”字的弯如果弯得更轻松一点的话,可能会让人觉得更加流畅,但是他没有那样做。因为那时的王羲之正处在练习隶书并由隶书向其他书体过渡的过程中,隶书是他接触的第一种书体,接下来是章草,也就是只在单个字的笔画中进行细连的书体。所以王羲之早期的书法有时候有楷书的痕迹,有时候有隶书的痕迹,有时候还带点不流畅的行书,这就是书圣在起步阶段的一个状态。

王羲之墨迹的大部分原件已经不存人间了,但唐人用摩拓的方法把王羲之的字形保留了下来,让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书法都产生了哪些变化和发展。下面这幅是王羲之的《初月帖》,里面有行书也有草书,可以看出与写《姨母帖》的时候相比,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30

比如说得到的“得”,完全是草书的结体,左边的双立人变成了一竖,右上的日字和右下的寸字被简化成了一个拐弯,转个圈之后又加了一个点。严格来说,这个字不能称为字,就是一个纯粹的符号,草书中常用符号来代表汉字中复杂的部分。从王羲之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上字末笔跟下字的第一笔已经开始连接起来形成字组,这种两两相连的字组是王羲之对中国书法体式的重大贡献,因为它突破了章草单字内部细连的已有框架,形成了字与字的上下细连。如此便使上字的最后一笔跟下字的第一笔顺势相连,形成了气势与气息的连贯性。之前的《姨母帖》是一字一顿地感觉,而《初月帖》就有一种气息通畅的感觉。这种气息的流动性表现在王羲之早期的行书作品中已经是对历史的突破,更何况后来他的笔法进一步演变,形成了形态的固定化。

今天我们称王羲之为“书圣”,但他并非与生俱来的书法高手,跟他同时代的人说他的字是“末年称妙”,就是到了晚年才达到了高妙的境界。从《姨母帖》开始,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书法一步一步向前推进,环节递进的变化轨迹。

《初月帖》中有一条弯曲的竖线,它是草书中的“具”字。刚才我们讲,草书是高度抽象的,当它作为一个单字孤立出现的时候,我们很难想象出它是什么字,用字的标准去衡量它已经不准确了。比起字来,草书更像是一种符号,将它放到一定的符号体系之内,它才具有具体的文字意义。在草书体系中,这种高度抽象化的符号是符合草法的。那么什么是草法呢?如果有人用楷书的笔法作出很多转弯细连的动作,说这是草书的句子,你可以以不符合草法来否定他。草法是有自己的造型的,它可以拉直成一条线,或者转两个弯,转过弯之后的字就是草书中比较恭稳的形态。根据上下字的需要,有时候两个连字都需要转弯,这样弯就太多了,虚实关系就显得不是很好,因为旁边都是弯弯绕绕,就太实了,这时候就要让它显得空明,适当加虚一些,把弯的笔画变成直的。这种艺术化的处理方式在章法上有很好的效果。

下面这幅字是王羲之的《丧乱帖》,属于行中带草,既有行书的痕迹,也有草书的结体笔法。《丧乱帖》是王羲之行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也是气质上最接近《兰亭序》的。

31

希望大家能了解到,《兰亭序》只是王羲之一生中的一个侧面,远不是他的全部,而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作品是他最为真实的日常面目,相当于他的日常生活照。据说《兰亭序》写完之后,王羲之又写了几十遍,最后因为不满意都撕掉了,也就是说,像《兰亭序》那样登峰造极的作品是不可复制的,即使是他本人也做不到。

在王羲之的草书作品中,将文字高度符号化的情况是非常多的,比如下图那幅字里的最后两个字“顿首”,“首”字变成了一条直线跟“顿”连在了一起。保留“顿”的左半边,将右半边的“页”向下拉就变成了两个字,然后“首”再写作一条直线向下拉长一些,就是“顿首”两个字。“顿首”是一个谦词敬语,古人写信时会把它加在末尾,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32

行书作为真草之间的一种书体,在当时是非常具有实践价值的,如果日常书写都使用很恭稳的隶书,肯定来不及。在楷书刚刚起步尚未成熟,隶书的影响力还在的一段时期,王羲之在写隶书的时候会掺进去一些楷书的写法,写行书时偶尔又会掺入一些草书的动作。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行书和草书是同一时代出现的,偏左一点是纯行书,偏右一点是纯草书,二者结合在一起,行中带草,草中带行,没有任何违和感。

前面我们说《兰亭序》是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那么他还有草书代表作《十七帖》。

33

看到《十七帖》这幅作品我们可以发现,这里面字和字之间没有相连,每个字都是在自己内部进行简化之后完成了草法。《十七帖》是王羲之的草书代表作,也是最规范的草书,这种草书来源于章草,又不同于章草。这也是王羲之对中国书法体式作出的重大贡献,把古朴的章草转化为今草。

跟章草相比,《十七帖》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但是它的上下字不相细连,还是透出了一种古朴的感觉。现在人们印象中的草书实际上从唐代才开始出现,也是在王羲之书法的基础上才有的。大家看下面这张图,每一个上字跟它的下字都细连。这幅字是唐代草书大家张旭写的《古诗四帖》中的一个局部,写的是谢灵运的诗《王子晋赞》。

34

他能够做到什么呢?只要一开始下笔,这一行字毛笔都不离开纸了,一直连到最后一笔。也许偶尔会有一点间断,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你会感觉到它是一个笔画从头写到尾,只看到连,看不到断。这是草书的又一次进步,这次进步把今草变成了狂草,或者说把小草变成了大草。王羲之的今草也叫小草,狂草也叫大草。

狂草的代表张旭是一个,还有一个人叫怀素。与张旭相比,怀素的字更有修养,不是一笔细连一行,而是有连有断,相当有节度。

35

很多事情都要讲度,因此如果要推荐大家学习草书的法本,狂草或者大草的法书(古代指书写于缣楮纸帛而有法度的书法作品)、字帖时,我会推荐怀素,不会推荐张旭。因为张旭的字有点野,而怀素的字则草法严谨,气息文雅。从图上大家可以看到,它有连有断,连的地方很有节奏,断的地方会让你感觉到有余裕的空间。

到了唐代,楷书已形成了极为严谨的法度。前面我们说楷书最终成熟在唐代,而草书成熟于汉代,二者谁在谁的基础上得到完善就不言而喻了。

下图是柳公权的楷书,结体纵长,且有挺拔之美,它的勾、捺画,包括每一个点,所有的细节都很精致。

36

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老师讲楷书要写得横平竖直,由这幅字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是一种误解。如果在楷书的横画底下打一条水平线的话,中间是会有夹角的,所以它的横其实是有倾斜的。竖线也是一样,不是笔直的,而是有弯曲的弧度。正因为并非横平竖直的特征,它们才能呈现出各种特别的姿态,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为字的POSE。这种姿势是非常帅的,它的魅力就在于横不平竖不直。王羲之对把楷书写得横平竖直的人说过一句非常不客气的话,叫“状如算子”,意思是像算盘上的珠子一样,大小模样全部相同,十分刻板,没有任何灵活性。这种字没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只能称为美术字而不是书法。

楷书的特点是端庄、楷正,它的风格是多样化的,比如在唐代,除了柳公权以外还有颜真卿。我们看颜真卿的《麻姑仙坛帖》。

37

柳公权的字是向颜真卿学习的,把颜真卿的字做了个性化处理之后形成了自己的柳体风格。与柳公权相比,颜真卿的字结体更接近正方形,宽博、浑厚、朴茂。颜真卿的字有一种巨大的包容性,如果学唐人的楷书,我推荐颜真卿的书法。如果被欧阳询的审美感召力影响而学了欧阳询的书法,那么他极为严谨的法度可能会约束你今后的发展。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你只写柳体,这种办法也是可行的,但是如果你还打算进一步学习的话,柳体可能会对你产生极大的限制性约束,因为它太完美了。

历史证明,没有哪位大家是因为写柳体而成功的;历史同时证明,几乎所有的杰出的书法家都学习过颜体。所以从这点上来讲,书法的性质特点和审美不同,学习之后的成长空间也是不一样的。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