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岩:老子的治国智慧(3)

摘要: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而《老子》作为中华民族最高智慧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哲人高道、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乃至平民百姓。习近平主席曾多次引用《老子》中的经典名句,其对《老子》的应用显示了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视野、格局和境界。本期节目中,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的王德岩主任将为广大网友深入解析老子的治国智慧。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这一章讲述了理想的领导人与人相处的方式:“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用现代的话来说,圣人从来不把一个东西据为己有,然后藏起来,而是尽力照顾别人,照顾别人的同时他自己也会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这样自己反而会更加丰富。因此,自然的规律就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是伤害他们。圣人的行为准则,也就是理想的领导人的行为准则,是去帮助他人,而不是与之争夺。在这个时候,他的贡献越多,为他人做得越多,自己反而会越富有。这体现了一种合作双赢或多赢的智慧。在个人生活中如此,在国家交往中亦然。既然选择了合作,就需要处处为对方考虑,居于领导的一方更是如此。帮助对方实现利益最大化,真正为他人着想,才能实现真正的双赢。

通过《老子》中这样的一句话——“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习近平主席表达了中国在与各国的交往、交流中所秉持的态度:我们不是只是想着自己去占有、抢夺什么东西,而是希望每一方互惠互利。只有让大家都得到利益,交往中的各方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这也是出自《老子》的一句总结性的话。总的来说,这两句话是习近平主席在对外交往中,用老子的理念和智慧来表达中国在国与国相处中的原则和观念。这种原则和观念展现出我们的大国风范。在国际交往中,我们愿意处于谦下退让的态度,我们愿意让与我们交往的各方优先获得利益和好处,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多赢、互赢。

(三)“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2007年,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主仆关系不容颠倒》中引用了这样一句话:“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原文里面说:“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古人也常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各级领导干部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立身、处世、从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破除‘官本位’思想,克服和纠正那种‘当官做老爷’的封建习气,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工作路线,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把智慧奉献于人民、力量根植于人民、情感融解于人民,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尽心尽力地为群众出主意、想办法、谋利益。”在这段话中,习近平主席引用“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所表达的是关于党员干部和人民的关系。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党员干部的主人,这个关系在任何时候都不容颠倒。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出自《道德经》(《老子》)的第四十九章。这一章里面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圣人,也就是领导者、管理者,不存一己之心,而是以百姓之心为心,把百姓之所想、百姓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利益。圣人会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人。对于善的人,待之以善;对于那些不善者,也待之以善,这样就实现了整个国家或机构真正的善。对于诚信的人,我诚信以待;不诚信的人,我也待之以诚信,这样诚信就实现了。所以圣人在管理天下的时候,努力做到使民心淳朴。

我们说“君子之德如风”,领导者对下属、对百姓有极大的影响力,可以说是一个表率。百姓视听皆专注于圣人,专注于领导者,这时候领导者没有私心,而是以百姓之心、以百姓之利益为方向,使百姓能够都慢慢地回复到初心,恢复到“圣人皆孩之”的状态(所谓的“孩之”,是像婴孩那样,就是指初心),这是一个最好的状态。因此,“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其实说的就是理想的领导者和百姓之间的关系,特别指治国理政之中的原则。

中国的儒、墨、道、法之间对很多问题都争论不休,但是有一条原则是各家都一致承认并作为前提的,就是治国理政必须以民心向背为本。因此,理想的领导者并不是私心自用,而是以民心为己心。领导者没有私心自用,想百姓所想,把百姓的意见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并且包容所有的人,客观地体察百姓的需求和心意,因势导之,让百姓能够很好地自我发展,这是老子书中理想的领导人形象。习近平主席引用老子这句话,就是以此来生发领导干部和人民之间的关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