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何处,家都是一个游子最深的牵挂。这70年来,我一直奔走在“回家”的路上,伴随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见证着“回家”之路的变迁,也感受空间距离一步步缩短带来的点滴幸福。
进城百里,全靠步行
我出生于安徽寿县一个贫穷的农村。家中兄弟六人,我是老小,父亲早丧,全靠寡母一人拉扯。生活艰难,食不果腹,三个兄弟不幸夭折,生活坎坷可想而知。
1949年,那时我才5岁,对于年幼的我来说,最遥远的地方就是城里。每个月,母亲都背着一些货物到城里变卖,顺便途经已经成家的大哥家,讨一些米粮。一来一回百多里路,人烟稀少,道路泥泞,没有车,全靠两条腿。我和母亲天不亮就出发,有时候夜幕降临了才开始往回赶。大哥有时候会劝我们在城里多待一晚,但是母亲很执拗,放心不下家里的其他兄弟,不管多晚,都坚持回家。至今,我的脑海里还时常浮现当年的场景:万籁俱静的深夜,踏着星光月色,伴着鸟叫虫鸣,我疲惫地跟在母亲身后,无暇顾及夜色,满心只有归家的渴望。
千里之行,车船颠簸
而立之年,母亲去世,哥哥们也各自成家。机缘巧合中,我在江苏南通安家落户。身处异乡,每逢佳节,格外思乡。南通南通,四面难通。接近一千里的路程,要辗转大巴、轮船、铁路,耗费整整两天的时间。每次回家,仿佛历经了一场劫难,年幼的女儿啼哭不止,妻子抱怨不已。
所幸是,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南通开通了到寿县附近的直达车,再也不用四处辗转。不过,七八个小时的车程,对于容易晕车的我来说,也是一项毅力的挑战。
高铁动车,一路美景
2007年,南通终于有了到安徽的火车。满心欢喜雀跃的我,在那年春节,就携着一家老小,乘坐六个多小时的火车直达六安,再转一个小中巴,就直接到家门口了。虽然火车是个绿皮车,车上拥挤不堪,还混杂烟味、方便面和汗味,但是内心却感觉很舒畅。
如今,女儿到合肥求学就业,南通也开通了动车,回家的路更便捷了。每个月,我都先乘坐动车去合肥小住两天。空闲的时候,女儿驾车一个小时送我回寿县看看。一路的风景很优美,一路的交通也很便捷,对于我来说,回家不再是漫长的旅途,而是心灵的享受。听说,未来高铁将普及,到时候回家的时间还要缩短。
邓小平曾在杨浦大桥上望着改革开放大潮激荡下的新上海,兴奋地说道:“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我感同身受。
建国70年来,我亲身见证了交通的巨大变迁:从泥泞小路,到缓慢行驶的轮船;从平坦的石子路,到连通南北的高速公路;从绿皮车到飞速的动车……70年的历史变迁,就凝结在一条条回家的路上。(责编:于川;校对:刘媛)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19/0911/1058511.shtml(转载请保留)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作者单位:合肥鑫城国有资产有限公司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交流5群: 610739169。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