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同苦同步小康

同心同苦同步小康

——贵州从江县 “1+17+34+N”立体式帮扶格局促脱贫

1

近期以来,在贵州省的月亮山麓都柳江畔,到处都在上演着驻村干部与群众鏖战脱贫攻坚场景,印证着干群“同心同苦同步小康”绘就精彩的答卷。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坚持问题导向和基层导向,紧盯脱贫攻坚任务,用好各方帮扶资源,构建“1+17+34+N”立体式帮扶大格局,为贫困乡镇和深度贫困村的脱贫攻坚安上“新引擎”、为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注入“新动力”。

一、背景

黔桂交界的从江县,有许多烫金名片——“香猪之乡”、“椪柑之乡”等国家地理标识产品,“中国侗族大歌之乡”、“最后一个枪手部落”、“人类疲惫心灵歇息家园”、“中国计划生育第一村”等景景相通。但就是这样一个多张名片集一身的县,却被贴上深度贫困县的“标签”。

从江县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该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着力打好“四场硬仗”,不断强化脱贫攻坚指挥体系责任落实,常态化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推进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截止2018年底,全县已出列贫困村31个(其中深度贫困村出列8个)、实现脱贫86312人。目前全县还有贫困人口13011户48731人,贫困发生率14.77%。其贫困发生率还高达14.77%,脱贫攻坚任务重、难度大。

近几年来,贵州省委、黔东南州委聚集优势力量来帮助从江县,例如黔东南州委的1名州级领导驻从江开展常驻帮扶;安排新增的州委办、州政府办、州委组织部等34个州直部门定点联系包保帮扶从江县34个贫困发生率在30%以上的贫困村,并由帮扶单位各增派1名科级以上优秀党员干部驻村担任第一书记。该县在县级成立1个指挥中心,乡镇成立19个指挥部,村级成立384个指挥所、1369个网格、207个驻村工作组,共计1547名干部“脱产”开展蹲点帮扶。

该县积极探索,用好各帮扶力量,构建 “1+17+34+N”立体式帮扶大格局,实现了软弱涣散村、建档立卡贫困村和产业滞后帮扶村全覆盖,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做法及成效

1.因村选派,精准帮扶

坚持好钢用在刀刃上,该县合理利用州派17名党委第一书记并充分考虑乡(镇)情、村情和干部特长,坚持因村配人、因村派人,确保选得优、派得强、用得好。

该县对贫困发生率30%及以上的34个村进行“拉网式”排查摸底,结合州新派的34名“村第一书记”的能力特长、部门职责及各村发展愿景,按照党群干部进弱村、政法干部进乱村、经济干部进穷村、农业干部进产业村、科技干部进专业村的原则,把州新派“村第一书记”安排到最合适、最需要、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

下江镇高林村支部弱化、虚化、边缘化等问题是桎梏该村发展的最大因素。为此,该县将州委组织部派送党建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傅涛同志安排在该村。傅涛到高林村不久,就打出了一套“固本强基”工程,不断优化班子机构,切实发挥“领头雁”作用,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推进村集体经济活动改善,建立村级党员活动、矛盾调处、便民服务的党群服务中心,切实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另外,该县在优化县、乡、村指挥体系的基础上,明确党委第一书记统筹任职乡镇党委的各项工作,并安排其任乡镇指挥中心负责人,由原党委书记协调各项工作;在原安排的385个的村指挥所所长的基础上,明确新派的34名州派“村第一书记”中党龄较长、工作责任心强、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8名党员干部担任指挥所所长。并按照“经济部门帮穷村、党群部门帮弱村、农口部门帮无特色产业村、交通住建部门帮基础设施薄弱村”等方式,推行县级领导包点、部门包村、干部包户“三级包保”办法,制定干部帮扶机制,105个县直部门单位与贫困村结对,6088名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确保村村有包抓、户户有帮扶。

2.强化管理,精准发力

按照关于从严管理干部的新要求,该县着力在厘清职责、强化保障和督促问责上下功夫,确保“党委第一书记”和“村第一书记”下得去、蹲得下、干得好。

为切实发挥“双书记”作用,该县明确新增派第一书记到岗后,实行“双书记”管理,乡镇党委第一书记负主要责任,主持党委全面工作,乡镇党委书记在“党委第一书记”领导下开展工作,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重点抓好乡镇党的建设、脱贫攻坚和社会维稳等工作,并主持乡镇脱贫攻坚指挥部日常工作。明确新派的34个村第一书记主持所驻的村,原“村第一书记”在新派的“村第一书记”领导下开展工作,重点帮助并监督村党的建设工作、脱贫攻坚、实事办事、村级治理、维护和谐稳定等工作,配合乡镇党委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培养村级后备干部。为促进“双书记”主动干事,该县研究制定第一书记管理办法,脱贫攻坚指挥部周例会、第一书记半月汇报、驻村干部月研判、组织部门季推进等制度,规范日常工作运转。同时,整合州委派驻的督战队,由县指挥中心联合县委组织部、县纪委组建脱贫攻坚督查组,实行分期、分批、全方位、不间断督查。同时开设群众举报热线电话,拓宽对“第一书记”的监督渠道,以铁的纪律确保其真蹲实驻、真抓实干、真帮实促。

3.突出实效,精准推进

为积极引导“双书记”抓基层打基础、抓发展惠民生、抓民风促和谐,共同肩负同步小康的重任。该县严格落实省、州同步小康“领头雁”工程,新派两级第一书记着力掌握各村实情,积极探索脱贫致富之道。目前,全县党委第一书记已走访贫困村164 个,走访贫困户6253户,为贫困户解决实际问题45件。村第一书记整顿软弱涣散党支部15个,8个软弱涣散党支部实现转化升级,有效夯实了村级党组织基础。

东朗镇古岭村原属一个行政村,2015年乡镇行政区域改革后,与邻近的摆打村、摆白村合并到摆打村,设有三大员,其中:村支书在摆打村、村主任在古岭村、村文书在摆白村,各自为政。同时,由于长期基层组织建设不健全以及前几届村两委遗留下来的一些历史原因,村民人心涣散,群众矛盾突出。

面对这样的局面,州教育局派驻古岭村村第一书记张文良下定决心要建强队伍,着力补齐基层组织建设短板。他按组织程序,选配本村思想政治素质高、发展潜力强的党员担任基层党组织书记,选拨返乡大学生、有乡镇实习工作经历的一名大学生担任村文书。建立健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制度和工作制度,提高“三会一课”质量。积极培养发展一批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优秀青年和热心乡村发展的乡贤纳入党员后备队伍管理,通过发展青年党员,精心培养后备干部,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党员队伍老化、文化低、缺乏活力、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

在田间地头,17名“党委第一书记”、34名州派“村第一书记”和从江全体干部通过引进资金、盘活资产、联建帮扶等方式,服务农村经济、服务农民增收。在他们的努力下,从江县100多个村的村容村貌明显变化,脱贫产业全面起步,贫困户增强了脱贫的信心和干劲。

同时,该县还结合“铸魂行动”“农家恳谈”“新时代讲习所”、“家风教育”等活动开展,派驻的17名党委第一书记和34名州派第一书记上党课135 次,开展“道德讲堂”84次,传递党的好声音、好政策。同时,将整治村霸、整治滥办酒席等纳入到村规民约,引导村民移风易俗,树立了新风尚、传播了正能量。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