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辛向阳:坚守初心 担当使命(2)

2.人民群众的需要日益增长,这种增长不仅是内容的扩展,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升

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提到了“八个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每一个“更”字背后都包含着对质量的要求,每一个“更”字强调的都是质量。

更好的教育,不仅意味着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而且要使教育资源尽可能实现相对均衡化分配,特别是中小学基础教育资源要尽可能实现相对均衡化分配;更稳定的工作,不仅意味着有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要有更高质量的工作岗位;更满意的收入,不仅意味着居民收入能够持续增长,而且收入差距要能逐步缩小;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不仅意味着保障的覆盖面和保障程度不断提高,而且意味着保障要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不仅意味着提升医院医生的诊疗水平,而且意味着医疗卫生资源能够实现相对均衡化分配,特别是要解决好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医疗卫生资源不均衡问题;更舒适的居住条件,不仅意味着要逐步解决广大群众的住房问题,而且要尽可能降低群众在住房方面的支出,降低负担;更优美的环境,不仅意味着解决雾霾等突出环境问题,还要实现地绿水净;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意味着满足群众基本的文化需要,而且意味着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指出,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每一个“更”字背后,也都有质量的要求。

今天,人民群众的需要不仅是量的扩张,更是质的提升。也就是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是量和质的统一。

3.美好生活不仅意味着满足人民的客观需求,还要注意人民的主观感受,要注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们不仅要让老百姓吃饱穿暖,还要吃好,要心情愉快。也就是说,我们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客观需求,也要注重人民群众的主观感受,要把主客观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特别是在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之后,特别是在实现总体小康之后,在人民的很多客观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民主观感受上升得非常快,甚至有时比客观需求都重要。因此,我们做任何工作,不仅要办实事,而且一定要尽可能地把事办好,更要在把事办好的基础上让人民群众心里感到舒服。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定要把握好人民群众在需求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而这一矛盾发生转化的重要原因就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发生了变化。只有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的需要,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真正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