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爱萍: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昆曲闺门旦形象之比较

摘要:昆曲是前人留给后世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从某种意义上讲,对昆曲艺术的了解和传承,就是对传统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了解和传承。本期报告中,有着40年昆曲演艺及研究经历的江苏省昆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孔爱萍老师,以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演出心得为例,介绍了昆曲艺术中的“四功五法”、各种闺门旦形象的异同以及戏曲表演艺术的艺术结构体系,为大家打开一扇戏曲艺术的兴趣之门。敬请关注。

孔爱萍

孔爱萍 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

点击观看完整报告视频

点击观看分段报告视频

昆曲是前人留给后世的瑰宝,我从事昆曲事业至今已将近40年。在这短短的一个多小时里,我想把自己将近四十年的心灵感受和体会跟大家一起分享。

一、昆曲艺术的传承

昆曲是个很大的话题,谈起它来离不开昆曲人的传承。昆曲是集文学、音乐、唱腔(歌唱)、表演于一体的艺术,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那么这种遗产来自于哪里?或者说它为什么能一直被保存下来?就是因为有昆曲人的传承。昆曲的传承主要靠口传心教。口传心教的方式又分为两种,科班和一对一的师承。曾经有人问我是科班好还是师承好,按我个人的理解,各占50%,为什么?因为我本人既是科班出身,又得到了老师的单传。

1978年,我刚进入江苏省戏剧学校,在昆曲班学习。那时传统戏才刚刚恢复,很多后来的老师当时还在自己学习和演出,所以学校的师资力量不是特别充足。到了我学习的第二年,我们的校长吴石坚认为科班里没有能够把昆曲艺术传承得很好的老师,而相比之下上海的师资力量要强一些。于是为了让我们学到更多传统的东西,学校就把我和其他两位同学程敏(小生)、顾预(六旦)组成昆曲中的“三小才人”(昆曲俗称有“三小”戏,指小生、小旦、小花脸)送到上海去培养。程敏跟着蔡正仁老师(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工小生);顾预跟着余慧清老师(“新谭派”代表人物余叔言次女),现在跟着梁谷音老师(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专工六旦);我则跟着张洵澎老师(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

科班的学习和师承单传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说各占50%?

我在省戏校跟科班一起学习了两年,课堂上一个老师教十几乃至二十几个学生。科班对打好基础非常重要,而打基础是模仿的过程。练习身段就像练字临帖,练字分别模仿字的部首和其他的笔画,拼成一个完整的字;练习身段把一套动作分解成4个部分,分别模仿练习再连在一起。我们打基础的时候永远是“一二三四”这一种口号,不仅身段是这样,声段也是如此,因为唱的时候节拍也是四拍。模仿的时间越长动作就越熟练,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身体的记忆,也就是我们说的肌肉的记忆。比如在学校练基本功的时候要“耗山膀”(“山膀”是戏曲演员的程式动作),需要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一直保持一个动作。对于那些没有练过的人来说,肢体伸出来肯定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做的动作一点儿也不稳当。但是昆曲科班出身的人,一节课就耗那一两个动作。刚开始的时候动作会僵硬,慢慢地会适应,然后转化为自然而然的肢体动作呈现在舞台上。科班出来的人不仅每个人的动作做得标准,整个班级的动作都是整体唯一的,就算稍有差别也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就是肌肉的记忆。有句话讲“内行看门道”,懂行的人一看十二花神(昆曲剧目《牡丹亭》中的角色)出来一般齐,就知道是科班出身,由同一个老师训练出来的。

把基础打好以后跟着老师就是一脉相传,我几乎是24小时跟着老师。昆曲中有“拍曲”,就是学曲,通过大家在一起唱和交流来学习和纠正昆曲唱腔。老师在前面表演,你在后面模仿并纠正自己的错误。以前还不识谱的时候也不能照着谱子唱,就只能靠听老师的唱腔。那时候的老师可能不像现在的这么开明,比较古板,当你问到为什么要这样唱的时候,他一般不会跟你解释,就说他的老师是这样教他的,必须要这样做,所以即使是好学的学生也都比较害怕老师。现在的老师比较开明,讲究互动式教学,聪明好学的学生会问老师十万个为什么,老师也必须在自己学懂弄通的情况下一一解答,因此现在戏曲学院的学生比起我们那一代人来要更幸福。

昆曲的传承光有基本功是不够的,还要有成熟的心理肢体语言。老师教给我们的东西是死的,是表演时约定俗成的规范动作,而心理肢体则是我在心里面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情态来表现人物是符合逻辑及人物性格特点的。比如有句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眼神的变化事实上反映出心理的变化,接着才有肢体上的动作;很多时候,我们的联想又是由眼睛看到的东西展开的。在达到心理和肢体表情达意协调一致的情况下,昆曲演员怎么去进一步发展呢?刚刚我们说老师教的东西是死的,就好比描红必须在一个框架里,那么进一步发展就是要突破框架,展示出自己的个人风格。

由动作和唱腔的模仿开始,到心理活动与肢体语言紧密结合的自然表达,再到个人根据自己对昆曲艺术的理解发展出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昆曲传承的过程。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