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建设的基本目标,一个方面是经济方面,即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另一个方面是对于社会主要矛盾而言的,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通过制度改革,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完整报告][文稿][课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共13个方面的内容。我们要在下一步的制度建设中,从权力体系、民主治理体系、全面依法治国、公共服务体系出发,加大力度,进一步发挥出这13个方面的制度的优势。[完整报告][文稿][课件]
在下一步的改革发展中,我们要通过制度建设,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价值,即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中,我们一方面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另一方面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最终形成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完整报告][文稿][课件]
竹立家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对此,我们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基本目标、基本内涵以及所要实现的基本价值出发,结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基本目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节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充分肯定我们党治理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全面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明确了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以及总体目标、工作要求,为坚定制度自信、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正确方向。
可以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成立以来第一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为中心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目标之一就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说,制度建设就是要建立一个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社会。只有这样的社会才是一个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制度建设作为改革的“下半场”的重要目标,真正抓住了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我们召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时间是关键且特殊的:一是我们要在2050年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二是我们在改革的“下半场”面临着艰巨的任务,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完善制度建设;三是我们处在重大的社会转型期,要解决很多问题和风险的重要抓手之一就是制度建设。因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中心就是制度建设。那么,制度建设的基本目标是什么?我们应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经济发展的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截至2018年底,中国的GDP首破90万亿元,人均GDP约为9777美元。如果我们的GDP年均增长率保持在6%,到2020年,中国将跨入高收入国家门槛;只要我们的GDP年均增长率保持在5-6.5%,到2035年,中国的发展水平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只要我们的GDP年均增长率保持在3-5%,到2050年,中国将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我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梦想将能够基本实现。在这一过程中,飞速发展的中国也将在2028年左右从GDP总量方面超过美国。
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来看,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肯定能够实现。其次,“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仍需要我们的进一步努力,特别是需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动。在改革的“下半场”,我们要使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极为重要。
(二)民生发展的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比于我们过去讲的物质文化需要,美好生活是主观的,是老百姓的体验,特别是对制度、环境、政策等的体验。在改革的“下半场”,我们要通过建立良好的制度和制定良好的公共政策,使老百姓真正体会到,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令人民群众满意的社会。具体来讲,我们可以把美好生活概括为五种感觉:
第一,安全感。安全感是基础,只有老百姓有了安全感,我们才能说生活是美好的。未来,我们要实现一个安全、秩序和稳步发展的社会。
第二,获得感。我们要通过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使老百姓有所收获,也就是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一年比一年好。
第三,公正感。可以说,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就是要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其中,公正主要体现在分配公正、司法公正、行政公正等方面。一个能让老百姓体会到公正感的公平正义的社会,也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之一。
第四,归属感。我们也可以将之理解为信任感。在改革的“下半场”,我们要通过制度改革、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进一步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党、政府和老百姓之间的信任关系,让老百姓相信,党和政府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
第五,幸福感。幸福感正是美好生活得以实现的直观感受。也就是说,老百姓只有在体会到安全感、获得感、公正感、归属感以后,才能真正有幸福感。
综上所述,制度建设的基本目标,既包括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也包括实现民生发展的目标。也就是说,我们下一步的制度建设要着眼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